保障性住房 特区发展 东莞发展 深圳知识产权 转创法信事务所(深圳) 入户政策 深圳管理 东莞教育 大朗镇 深圳人社 东莞质量 深圳教育 大亚湾新区 罗湖区 大鹏区 龙岗区 福田区 南山区 盐田区 宝安区 龙岗区 龙华区 坪山区 光明区 深圳金融 前海区
广州知识产权 国际金融后台基地 佛山发展 广东金融高新区 佛山国家高新区 南海区 禅城区 顺德区 荔湾区 花都区 天河区 黄埔区 越秀区 海珠区 番禺区 白云区 南沙自贸区 从化区 南海区 广州发展 信用广州 佛山政务 信用佛山 荔湾区 人社与教育 增城区 佛山教育
黄埔区各街道、镇,区府属各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如遇问题,请径向区国资局反映。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1月4日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国资国企发展成就
1.规模体量迈上新台阶
自2017年重组改革以来,区属国企资产规模、净资产、固定资产投资、营业收入等标志性数据节节攀升。从2017年至2020年,区属国企资产总额由707亿元上升至2525亿元,净资产由409亿元上升至932亿元,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8亿元上升至224亿元,年度营业收入由49亿元上升至264亿元,为“万亿国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2.布局结构呈现新变化
2017年通过存量重组和增量布局,将区属一级企业由原有11家重组整合为6家,新设4家,形成以10大国企为支撑的区国资国企新格局。增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城市更新、园区开发、人才服务、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服务全区作出新贡献
积极承担推动产业发展、完善人才服务、建设智慧城市、聚集高端要素等服务功能,持续推动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集成电路价值创新园、人工智能岛、新能源新材料价值创新园、中新广州知识城一二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平台建设,成为区域开发建设主力军。
4.监管效能实现新提升
持续优化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快职能转变。印发实行《国资监管权责清单》,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8年以来,围绕资产评估、境外国有资产交易、土地资产处置、物业租赁、投资监管等关键领域持续优化制度文件,为区属国企发展赋能。2020年,实行监管提示函、监管通报工作规则,不断提升国企管控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5.党建工作迎来新面貌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深化国企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完成10家监管企业党建进章程工作,把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五个一”国资先锋党建特色品牌,突出一个中心(以政治建设为中心)、推进一个融合(党建与国资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建立一套机制(党建工作机制)、打造一个先锋(党员先锋模范)、夯实一个基础(党建规章制度机制落地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1.宏观发展环境
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激荡,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优化产业布局成为发展重点,“双循环”成为发展新战略,金融领域持续严监管,资本市场不断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为国资国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区域发展环境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核一带一区”、广深“双城联动”等战略持续推进,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等工作部署出台,区域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作为广州改革开发起步最早的地方,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展基础雄厚,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663亿元,财税总收入连续四年超千亿,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稳居第二,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四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四个万亿”计划,为实现“万亿国资”提供了必要条件和现实可能。
3.国资国企改革趋势
国企改革步入关键历史阶段,正在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转向系统协调、全面深化。在深化改革攻坚期,区国资国企必须顺应改革大势,响应政策号召,围绕制约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创新突破,重点围绕区域发展、产业服务和新兴产业培育,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着力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全方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动力。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根本,大力实施“万亿国资”计划,打造国资管理体制创新先行区、国有企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先锋区,将国资国企打造成为党的领导有力、国资功能彰显、国有企业竞争力强的全国标杆和制度高地,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制度体系、推动生产经营充分融合,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战略部署,将国资国企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要求,尊重市场规律,把握市场变化,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创新市场化经营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为第一动力,扫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调动国企发展积极性,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发展目标
——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万亿。实施“万亿国资”计划,到2025年,全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年均增幅超过全区经济增长水平,实现国资管理规模超1万亿元,形成4~5家资产规模超1000亿元、2家超2000亿元的优势企业集团。
——布局结构更加优化。加快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完善区属国企分类和主业界定,通过战略重组和优化配置,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核心主业集聚。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将优质资源注入区属国企实体。积极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投向,重点布局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
——混改上市取得突破。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企业股份制改制,提高国有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水平。加快培育优秀企业上市,力争“十四五”末每家商业类区属国企控股上市公司1家以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量达到10家以上。
——经营机制灵活高效。持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优化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经营机制,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加快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优化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和工资总额决定机制。
——监管体制更加完善。基本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有序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国资监管权责清单,严格落实企业“三重一大”等制度,按照“一类一策”原则加大差异化授权放权力度。大幅提升国资监管数字化水平,打造高水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
——国企党建全面加强。坚持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以贯之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毫不动摇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推进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推动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转化为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
到2035年,在完成前期目标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有效发挥,成为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顶梁柱、服务民生事业发展的稳定器、全面从严治党的压舱石。
三、高水平打造国资产业体系,夯实“万亿国资”发展根基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支柱
1.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
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发展。加快建设京信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价值创新园,重点引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等核心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粤芯半导体、高云半导体等龙头项目的磁吸效应以及与LG合作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深度切入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强化新一代信息产业集聚效应。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以中设智控为依托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及服务,加大对“Intewell工业操作系统项目”的研发投入。在区属国企中培育一批“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重点项目,打造一批优秀的数字化车间,推动工业互联网与行业知识、工业模型深度融合。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和纳米智能技术科技园为依托,加大纳米技术研发力度,扩大纳米技术应用范围,构建纳米技术产品体系和生态体系,推动纳米产业集聚。
2.优化智能制造产业布局
做大做强智能设备制造业。加快推进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园开发建设,以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为重点,积极引入智能制造细分产业龙头,依托已投资的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照明电器、服务机器人等研发和产业化,形成若干以细分行业龙头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推动由制造基地迈向智造高地。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新生态。聚集企业发展需要的资本、政府、科研机构等各类生态要素,形成一组各主体深度链接、相生互动的平台生态网络,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科研、知识产权、金融、人才、物理载体、软件、市场等资源或服务。提升智能制造研发水平。充分利用黄埔实验室、海丝知识中心等园区的科研机构资源,建设若干智能制造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依托IBM建立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中心”,着力提升智能制造研发水平。培育优质企业。支持开发区投资集团通过“战略直投+产业基金+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创新产融结合模式,重点投资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以智能设备制造为基础,不断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产业拓展,助力黄埔区实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战略目标和“万亿制造”计划。
3.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围绕“一园、一谷、一岛”(知识城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科学城生物谷、国际生物岛),做好“引、建、投”工作,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聚集,打造国内领先的干细胞及再生医学产业链,建设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建设高端特色园区。构建集云服务、公共设施、智慧医疗等于一体的物联网平台,为入驻企业积极赋能,打造便捷、绿色、安全的新型生物医药智慧园区。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生物岛公司为载体,充分借鉴VIC模式,加大新药研发力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形成生物产业研发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建设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不断完善“研发机构+医院+企业”的对接机制。组建包括广州各大医院在内的医疗机构联盟,形成临床研究网络。通过利德曼打通对接生物医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通道,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集聚。打造成国际化美丽健康产业集聚区。以开发区投资集团南方美谷为依托,构建以化妆品为主,生物医药、医疗美容、大健康融合发展的高端产业体系。树立生物安全产业新标杆。加速建设生物大分子检测分析平台,做大做强国家空气净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南空气净化产品检测中心、广州生物科技园产品检测公共实验室及空气净化产品检测认证中心等多张“王牌”。
4.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
加快区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区属国有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优化组织架构,运用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业务发展能级。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支持科学城集团做大做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板块,积极承接数字政府业务。巩固与百度合作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示范高地项目建设。加强与腾讯公司合作,通过数据端口接入打破信息孤岛。为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长廊奠定良好基础。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加快推动5G建设应用,形成国内领先的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高度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为数字产业大发展提供优质载体。大力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建设,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的集成式发展,全面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共进、融合发展。运营好大湾区数字娱乐产业园,积极引入数字创意企业。支持知识城集团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通过资本运作促进数字产业集聚。通过寻找优质技术资产、开发企业资源等途径,积极探索并购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硬件服务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载体,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实现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
(二)激发经济社会基础支撑新活力
1.进一步聚焦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新基建水平。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向新领域拓展和智慧化赋能,发展传统基建领域的新兴细分行业。推动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知识城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扩容工程。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交通体系。加强轨道交通、市政道路、高快速路、港口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有轨电车、公交、地铁、水上巴士等交通工具无缝接驳。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构建区智慧交通综合运营中心,以交通新基建新技术集成示范,升级未来交通出行新体验,为市民提供一站式完整出行服务,打造数字时代黄埔交通智慧体系,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推动交通领域TOD综合开发。加强与开发商等相关方的合作,合理布局商业、教育、文娱、医疗等基础服务,做活广告、停车场、充电桩、加气加油加氢站等基本配套设施,促进交通沿线商业、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物业合理集聚分布。
2.进一步聚焦公用事业运营
强化水务环保业务。通过战略联盟、并购重组、战略投资等方式加强整合,促进供水业务一体化和市场化。依法合规取得城市供水特许经营权,承接供水中心业务。推动二次供水“设计、建设、验收与监管”四统一,打开并壮大二次供水市场。强化电力能源创新。加快向能源生产与服务并重转型,依托现代能源集团综合能源服务平台构建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夯实已有售电业务,优化电网配置改造,促进电力交易专业化,创新售电业务营销模式,完善电力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现代能源集团为依托,加大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力度与规模,积极开展新能源项目开拓和建设。大力推进天然气发电等清洁高效能源利用,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探索发展水电、多能互补项目,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有序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争取引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等低成本资金,探索设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开启绿色创新投资新模式。加快建设现代氢能产业园,重点推进现代汽车氢能源、湾区氢谷等项目,加速氢能产业集聚,打造国际绿色能源集聚区。
3.进一步聚焦园区开发运营
深入推进“一企一园一产业”战略。不断总结智能制造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知识城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运营经验,根据“万亿制造”发展要求,打造一批符合产业导向的特色产业园区。由每家区属企业重点打造并运营一处特色产业园区,并根据园区不同的功能定位引入特色产业。各园区依据承载产业的不同向入驻企业输出特色服务,实现园区产异化发展,推进产城融合。不断提升园区品位。建设产业、管理、工作、生活四位一体的智慧园区,推动园区内产业、商业、住宅等多种业态模式的合理搭配组合,促进产、学、研、商、娱等要素一体化。进一步推动招投联动。创新发展“房东+股东+运营服务商”模式,重点发掘园区内优质企业并做好提前投资布局,积极入股园区内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做好上市公司培育工作。高水平推进知识城科教创新园区建设。引入多所知名科研院所,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发挥资本聚集、人才聚集、信息聚集、技术聚集、产业聚集等优势,引入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形成可复制园区模式。梳理园区开发经验,形成园区开发品牌,推动黄埔实验室、海丝知识中心等成熟园区开发模式的异地复制。高水平推进广清“一区三园”建设,探索“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前端+清远后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清经验”。
4.进一步聚焦综合城市功能建设
落实“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打造宜居黄埔。做好城市更新改造。鼓励区属企业用足用好“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现有政策,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改造,推进黄埔城市更新升级。推动商贸业态转型升级。以科技、数字、文化赋能商贸业发展,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电商经济、直播经济、服务贸易等新兴业态,培育商贸业新增长点,推动商贸业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环境水平。参与建立全链条垃圾分类体系,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助力打造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区。扩大综合交通枢纽影响力。大力支持黄埔港建设,将黄埔港打造为服务港澳的新贸易创新中心。
5.进一步聚焦区域文化旅游产业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围绕内容开发、电子竞技、动漫网游、数字影视等新型文化业态进行孵化,打造国家级泛娱乐产业园,推动发展多元化文化业态。发展夜间经济。围绕标志性文化商业综合体,形成夜间文化经济集聚区,丰富文化内涵和消费点,延伸“吃住行游购娱”文旅链条。打造文旅产业精品。做精南海神庙、科城锦绣等文化旅游点,加强景点间文化联动。打造区域体育活动和节庆品牌,推动完善文化新模式新业态,融合时尚、网红等多元化现代要素,提升文化生活服务的品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长洲岛打造成为“珠江国际慢岛”,积极建设“都市锦田”,全力推进大吉沙岛垦造水田的水稻种植管护及岛上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工程,着力打造集农业、科研、旅游、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和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游学基地。发展特色农旅产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树立迳下、莲塘、麦村乡村振兴新标杆,打造集绿色生产、养生宜居、农旅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通过农旅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探索发展工业旅游。对现运行的智能制造工厂、生物医药工厂等进行旅游化改造,在持续生产的同时引入旅游要素,同时加强与酒店、会展等业态联动,进一步打响公司及产品品牌。
(三)锻造科技创新服务新引擎
1.形成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赋能“1+1+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锻造科技创新主引擎,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地。充分发挥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领头羊”作用,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及临床救治。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持续推进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等3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黄埔中医药联创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广东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等系列高水平创新研究院。通过科研物理载体建设链通“大院强所”,构建黄埔创新生态体系,为区内企业科研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最终形成“科技创新+实体经济”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2.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创金融、可持续金融、金融科技等特色产业金融,探索以风投创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知识产权金融为主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全面覆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规划建设知识城中心城区金融板块,优化“中国风险投资科学城大厦”,设立“中新(广州)知识城风险投资大厦”,引导风投机构投资初创企业。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总结发行全国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成功经验,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持续化、市场化有序发行。深度参与知识产权证券化、质押融资试点。以金融服务赋能科技创新产业链中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等关键环节,将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成综合性金融创新试验基地,形成基地式金融资源聚集效应。打造金融服务创新平台。以开发区控股集团为主体,充分发挥一站式、标准化、个性化科技金融综合性服务平台作用,设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加大科技创新普惠金融支持,分步推进“全区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超市”升级计划,打造成为智能化企业画像增信平台、多层次融资需求撮合平台和革新性金融服务创新平台。
3.提升科技转化服务能级
加深产学研融合。推动区属国企与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成果发布和转化平台、校企合作科创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与专项对接。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发起设立子基金开展科技成果孵化培育,助力全区做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发挥中科院母基金的集聚效应,联合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研究院等中科院区内机构,探索设立投早投小的天使基金。鼓励区属国企举办官洲生物论坛、湾区青年创新论坛、科技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对接会等高端活动,加快科技成果实现商业价值。搭建孵化链条体系。完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孵化链条,对标政府投资筹建的科技企业加速器标准厂房建设要求,加快孵化器建设。鼓励区属国企与科研院所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制的孵化基地,搭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四位一体孵化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用足用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区属国企探索运用自主实施、项目跟投、作价投资、技术转让及许可使用等激励手段,推动创新成果从基础研究向商业化、产业化快速转移扩散。
4.建设人才教育服务新高地
充分发挥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的人才虹吸效应。进一步突出“自由”理念,探索人才发展和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零跑动。不断完善海外引才网络,做强国家级博士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全面整合涉外人才服务事项,帮助海内外人才“一站式”触及区域人才、政策、金融、上下游及公共资源,持续提升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持续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深度参与区域各项住房保障规划、计划、政策等顶层设计改革,有效运营管理国有资产人才房源,构建人才安居保障体系,为全球人才在黄埔提供“创新创业+安居安享”的贴心服务。增加优质教育配套服务供给。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服务业务,弥补区内特色教育短板,培育多样化、差异化教育市场,为区内人才子女提供优质特色教育服务。用好用足“人才引导基金”。运用该基金推动人才和研发成果的配套引进,为引入人才提供政策服务、成果转化资源对接等多层次、高质量的专属服务。
四、高质量推进国企转型升级,激发“万亿国资”发展动能
(一)专业化: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主体地位
1.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运营
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部署,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运营管理。结合深化简政放权和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将适宜国企经营的国有资产在合法合规条件下划拨或转让至区属国企,其经营性业务由区属国企依法承接。推动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改制,结合研究领域特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科学城集团为主体,提升数字运营能力,整合政府数字资源,形成数字资产,推动“数字黄埔”建设。继续推动应移交政府的产业用房、人才公寓等各类适宜国企经营的物业资产(不含公益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在合法合规条件下由区属国企直接向实施主体购买。
2.加强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
以出资人战略为统领,以降低同质低效、增强规模协作、促进产业发展、增强企业实力为目标,推动区属国企横向联合和纵向整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资本运作优势,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盘活股权价值。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对优质教育、交通等相关资产资源依法依规进行合理划拨,推动国有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国资国企战略性重组。明晰区属国企战略定位,聚焦主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
3.加强区属国企主业管理
进一步加强区属国企主业管理,解决部分企业产业布局过宽过散、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有企业主业管理制度。适时出台区属国有企业主业管理办法,企业主业一般不超过3个,培育主业不超过2个(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受限制)。建立投资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企业健全投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战略主业风险管理,严禁脱离主业盲目扩张,推动企业聚焦主业发展。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剥离或收缩辅业,突出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把主要精力、主要资源集中到主业发展上来,提升比较优势。加强全资和控股子企业业务管理。结合区属国企集团功能定位和企业实际情况,按商业类、公益类分别确定全资和控股子企业功能定位,由此合理确定全资和控股子企业主业。
4.鼓励企业投资有序进退
支持区属国企围绕主业,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工作。支持企业围绕主业加大投资力度。通过资本证券化、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提升融资能力,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水平等方式提升投资能力,不断做大主业规模和发展核心竞争能力。鼓励企业主动减量对于主业主责没有实际推动作用的参股类投资。持续深化“三项清理”工作,加快退出不符合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低端产业,加快盘活低效无效资产,实现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和国有资本价值转换。
(二)资本化:加大资本运作强化融资能力
1.积极对接资本市场
启动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打造城市开发运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集群。积极推动IPO上市工作。分层分类推进上市,加快商业类企业核心资产、公益类企业竞争性业务资产在境内外上市或挂牌,具备条件的企业推进整体上市。提升资本证券化水平。充分发挥粤开证券作用,服务国资国企开展“投行式运作”,围绕区重点产业链大力开展投资并购,有效发展与挖掘产业投资价值,灵活采取各类资本运作工具整合资源,以强链补链的方式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围绕战略性产业布局,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股优秀民营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基石投资者,构建一批重要参股上市公司。
2.积极做大上市公司
做强做优做大现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台。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开展再融资,促进产业、产品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加快恒运集团、利德曼等上市公司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增资扩股、股权置换、产权转让、优先股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入协同效应强的战略投资者,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发挥粤开证券作用,适时打造市值管理平台。构建市场化市值管理机制,推动国资国企与主流金融机构构建良好投资者关系,增强区属国企借助资本市场整合资源能力,支撑国企做强产业、做大规模。探索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考核体系,重塑上市公司整体价值。
3.强化直接融资能力
综合运用各类资本工具,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有效保障国企的资金、资本供给。充分发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台作用。以良好的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再融资。加强资金管理水平。推进建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制度,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防控廉政风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鼓励企业形成适当的资产证券化水平。积极开展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等资产证券化手段,提升企业资产流动性,有效盘活区属国企存量资产,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妥善布局金融牌照。鼓励企业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妥善布局金融牌照,更进一步提升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三)实体化:引导国有基金聚焦实体投资
1.打造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
完善基金布局。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逐步构建覆盖孕育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及二次创业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投服务体系。加强产业引领。围绕全区产业升级方向,探索设立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培育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效益考核评价,提高整体出资效率和效益。支持区属国企发起设立城市更新发展基金、生物产业基金等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城市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及配套等项目。
2.实施国有资本基金群战略
创新实施基金群战略。探索以国资改革与战略发展基金为引领,形成涵盖母子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创投基金、公募基金等协同发展、产融结合的国资基金群。发挥基金募资功能。借助母子基金、结构化等措施,吸引各类资金参与到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切实体现国资基金的放大效应。充分发挥基金群做大国资国企作用。充分利用基金决策机制灵活、激励机制高效的特点,加强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力度,运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模式实现盘活变现企业低效无效资产、提高国企资产证券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混合所有制、助力上市公司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目标。
3.提升基金市场化运作能力
打通“募、投、管、退”四个环节。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与银行、保险、社保基金、央企、省市国企、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合作,扩大基金规模。提升投资能力。分类分级设置投资决策机制,加强与高水平的专业化基金公司合作,聚焦重点投资方向,坚守内部投资标准。强化基金投后管理。注重授权管理,优化考核机制和全过程风险控制。健全退出渠道。通过IPO上市、兼并收购、股权回购等方式获取基金投资收益。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前沿技术,加大对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力度,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构筑高效稳妥、全面覆盖的金融安全防线。
4.加大“专精特新”实体经济投资
积极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投向。加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体两翼”领域投资布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引导国资投资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考核等方式引导国资国企加大市场化“专精特新”企业投资力度,孵化一批科创板创新企业,投资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强做优。加强国资国企对“专精特新”的赋能作用。围绕“专精特新10条”,从落户投资、成长壮大、研发创新、金融扶持、人才支持、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优化服务等方面发挥国资国企能动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
(四)品牌化:打造旗舰型区属国有企业
1.实施黄埔品牌战略
提升黄埔国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黄埔国资国企,推动“万亿国资”高质量落地,提升国资国企服务区域发展战略能级,发挥国资国企主力军作用,夯实国资品牌基础。打造国资国企特色品牌并加强宣传推广。整合区国资国企资源,策划建立品牌推广宣传体系,深度挖掘黄埔国资在科技金融、人才工作等领域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及区域价值,总结形成一定标准化程度的园区开发模式,形成园区开发品牌,实现无形资产增值和对外输出。打造黄埔国资品牌集群。用好黄埔区域品牌,建立健全国企品牌培育和评价体系,弘扬工匠精神,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持续提高区属国企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参评全国质量标杆和国家、省、市质量奖项,加大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维权力度。
2.推进企业品牌提升
深入开展对标一流行动,打造优势企业集团,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做强企业能级。在园区开发、城市建设、科技金融、人才教育、文化旅游、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黄埔国企担当,打造一批千亿级体量、市场化能力较强的区属国有企业。提升区属国企产业引领示范效应。加快推动区属国企向城市功能综合运营商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者转型,进一步提升集成服务和综合运营能力,特别是在IAB、NEM产业领域关键核心环节占据一席之地,挺起创新驱动脊梁。鼓励企业制定针对性品牌发展战略。总结培育品牌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持续提升品牌培育能力,加大品牌人才培养,推动企业深化品牌建设。
3.打造知名园区品牌
支持企业探索“一企一园一产业一品牌”发展模式。推动企业市场运作高效、园区管理水平先进、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品牌效应凸显良好态势。鼓励区属国有企业围绕产业特点和园区特色,集聚和打造一批知名园区品牌。支持高新区集团打造特色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升级版先导示范区,挺进全国生物医药第一梯队,力争打造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细胞药物生产基地。支持科学城集团实施卓越品牌计划,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和评价体系,打造广州国资品牌集群,形成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品牌、知名园区、知名企业。支持知识城集团打造1~2个标杆园区项目,提升知识园区品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知名度,推动商业综合体项目成为知识城市级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1个国际化知识社区。支持开发区投资集团推动黄埔实验室、海丝知识中心等知名园区品牌的异地复制,打造科教创新区、南方美谷、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园区、专精特新园区。
五、高标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万亿国资”动力活力
(一)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1.加强董事会建设
不断完善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职能,完善外部董事管理机制。优化董事会结构。建立健全外部董事选聘制度,拓宽外部董事来源渠道。实现商业类企业外部董事过半,建立“3+2+2”结构董事会,即3名内部董事、2名专职外部董事和2名兼职外部董事;实现公益类企业外部董事超过三分之一,建立“3+1+1”结构董事会,即3名内部董事、1名专职外部董事和1名兼职外部董事。提升外部董事履职能力。优化外部董事队伍,健全外部董事履职管理、信息沟通、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机制。加强董事会考核评价工作。规范董事会议事规则,督促公司董事会依法履行职责,强化对董事会和董事的考核评价和管理。建立健全董事会决策效能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针对不同类型董事实行差异化考核评价。
2.激发经理层活力
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放权机制。依法明确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授权原则、管理机制、事项范围、权限条件等主要内容,充分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完善经理层议事规则。强化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职责,落实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的工作机制。
3.发挥监事会和审计专员办事处监督作用
依法建立健全区属国企监事会。增强监事会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发挥监事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制衡作用。区审计局对区属国企派驻审计专员办事处实行审计工作“一盘棋”。加强监事队伍建设。规范监事工作制度,完善监事履职管理和评价,培养一批复合型监事会主席和专业化、职业化的专职监事。加强监事会作用发挥。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履职行为和公司财务的监督作用,健全监事会主席向出资人定期报告制度,完善监督工作报告和成果运用机制,加强集团监事会对子公司监事会的指导和监督。
(二)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
1.提升企业集团化管控能力
集中开展区属国企总部体制机制专项整治行动。明确各区属国企的集团总部定位和职能,构建市场化管控体系,在集团总部层面加强战略管理、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风控管理职能,有效合理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整体调配,确保战略目标实现。加快建立集团化管控模式。按照产业分类推动二三级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建立针对不同类型下属企业的分类管控体系,对下属企业进行差异化授权放权,支持下属企业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下属企业行权能力,持续释放活力。
2.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
大力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坚持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相结合原则,探索推进董事会选聘经理层成员。规范经理层选拔、委派、任命程序,激发经理层活力。进一步规范用工管理。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建立完善员工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市场化导向考评机制等,推动各级国有企业落实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关键、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创新人才引入方式。通过引入“特聘专家”“项目顾问”“专业委员会”等形式,深化与研究机构、高校院所等专业机构合作,按照“市场化选、契约化管、差异化酬”要求,建立多元化高端人才引进路径。完善制定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的政策,真正形成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机制。
3.优化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
调整优化工资总额管理方式。推进符合要求的商业类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备案制管理,对具有创新要求高、当期收益不确定等特点的区属国企,积极探索实施与其行业特点相适应、更具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工资总额周期管理机制。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推动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市场稀缺性人才和一线关键岗位倾斜。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建立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多元利益分配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属国企申报“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
4.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
强化业绩考核和激励水平“双对标”。支持符合试点条件的区属国企结合实际,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机制。支持区属国企及其子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由各区属国企自主决策在平台范围内探索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虚拟股权、科技人员跟投、超额利润分享、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享等多种激励方式。“一企一策”推动区属国企开展中长期激励试点。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积极推行股权激励;对国有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对市场化程度高的非上市企业,探索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对创投企业、基金管理、能源开发等市场化竞争充分的领域,推行管理团队和核心骨干参与项目跟投等,激发企业各类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三)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1.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制定区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专项行动方案。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梳理推出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加强与“三类500强”及中央和省、市国有企业的深度合作,最大限度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区属国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制定混改方案,运用增资扩股、推动上市等方式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商业类企业开展反向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商业类国有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社会资本等非国有资本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混改企业机制改革。借鉴“双百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推动混改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强党的领导,提升企业活力动力。
2.探索核心骨干员工持股试点
稳慎开展国有企业骨干员工持股。选择符合政策要求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类企业开展员工持股工作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的操作性文件,依法依规开展骨干员工持股,严格履行相关审核程序,严格资产评估,建立健全股权流转和退出机制,确保公开透明,严禁暗箱操作,防止利益输送。鼓励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开展员工持股。将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作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形式,不断激发管理层和核心骨干的“出资人精神”,充分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和活力。结合国资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在企业数量、企业范围、企业层级、持股对象、持股比例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六、高效率优化国资监管格局,提升“万亿国资”管控效能
(一)“放”出活力,推进职能转变
1.优化完善国资监管职能
明确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国资监管机构将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转移至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同时全面肩负起社会公共管理部门承担的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优化。准确把握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责定位,围绕管好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等监管重点,科学界定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边界。以“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建设、法人治理结构等领域为重点,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强化以股东身份和市场化方式监管运营国有资本。
2.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加快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改组方式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动股权划拨和整合重组。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产业集团公司功能鲜明、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国有企业格局。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国有资本投向,引导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更好服务本地区战略需要。提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能力。加大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授权力度和事中事后监管,提升“融投管运”能力,更好实现盘活资产、重组整合、优化配置、价值管理、产业投资引领等功能,助推“万亿国资”目标实现。
3.完善国资授权方式
建立差异化授权放权体系。改革授权体制,完善分类管理,完善国资部门对不同企业授权的内容、范围和方式。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优化监管方式手段,注重通过公司章程、法人治理结构履职尽责,对不同企业实行差异化分类考核、分类监管,强化监督协同、严格责任追究,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完善“权责清单”“投资负面清单”等。结合国有企业发展实际,持续深入开展针对性授权放权,依法维护所出资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利。加强授权放权调研评估。对国资部门授权放权工作进行调研评估,加强对区属国企承接事项的督促检查和评估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权力下放过程中、下放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授权放权工作有序开展。
(二)“管”出公平,优化监管手段
1.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监督工作闭环。加快形成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国资监督工作闭环,推动国有企业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和责任追究体系。形成内外连接、上下贯通的国有资产监督格局,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问责。注重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履职作用。“一企一策”制定完善公司章程,依据股权关系依法依规向所出资企业委派董事或提名董事人选,通过董事体现出资人意志。整合监督资源。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构建包括出资人、纪检监察、审计、监事会、内控、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多部门联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健全问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
2.开发智慧国资监管平台
建立完善国资大数据在线监管系统,加快构建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覆盖国资部门及各区属国企的“三通两覆盖”国资监管信息化体系,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信息化监管格局。加强新技术应用。将监督体系融入区域智慧国资国企建设过程中,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强化国资监管信息系统与企业集团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关注重点应用建设。重点做好“三重一大”决策运行、大额资金支出动态监测、财务、产权、投资、责任追究等应用建设,不断完善功能模块,提高智慧国资平台监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监督效率。完善数据平台,实现实时在线监督,在提升“监放管服”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释放企业自主开展市场化决策和经营的空间与能力。注重信息安全管理。建立智能化监测模型。打造直观准确的“企业画像”,形成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监管、数字化评估等新型管控体系,提升国资运营质量和风险识别能力。
(三)“服”出效率,加强服务指导
1.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服务能力
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梳理和完善已出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结合“万亿国资”工作,推进“立改废释”工作,形成科学系统、特色鲜明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打造“国企有呼,国资必应”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服务国企能力,优化国资部门内部职能设置和人员结构,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并寻求智库支持,建立高效联系服务企业的工作制度。支持国有企业研发创新。探索建立科技型国企专属评价体系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合理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加大对科技型国企的信贷投放。
2.进一步增强国资规划引领作用
完善国资资源配置“战略地图”。加强资源整合重组和产业培育,增强区属国企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主业做强做优做大。遵循行业惯例,推动区属国有股权投资企业建立健全高度市场化的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机制。持续推进重大工作。加强考核引领,提升企业全面预算、资金集中、风险预警、内控建设、信息化管控体系和管控能力,持续积极落实“十四五”规划、“万亿国资”计划、三年行动方案等工作。
(四)“控”住风险,织密防范网络
1.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指导区属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风险控制、内控管理、合规管理与业务有效融合,强化对企业风险管控的指导监督,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业务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尤其是加强资金管理和企业债务风险管理,加强经营风险过程管控,及时发布相关风险管控指南,促进企业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督促企业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强化风险内控管理,督促企业优化内控机制,加强内控执行监督,增强风险预判、应对和管控能力,严格制定风险防范应急处理预案,切实防范化解投资风险、法律风险、境外经营风险。
2.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管控
落实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和整改。严格规范境外重大经营投资和主业外投资行为,提升企业对经营风险、廉政风险、安全风险的防范能力,加强基金管理和风险排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到位。加强风险预判。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加强经济运行动态、资本市场指标变化等的监测预警、评估和研判。加强对大额资金、土地房产等资源的监控,必要情况下对重点子企业实行穿透式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完善重大案件管理制度,健全法律风险防范和案件处置机制,推进合规管理全面覆盖、有效运行。
七、高站位加强国企党的建设,铸造“万亿国资”红色引擎
(一)以政治属性引领经济属性
1.实化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地位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企业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治理优势、制度优势和竞争优势。全面落实区属国有企业党委研究讨论“前置程序”要求。推动国有企业集团和所属企业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和工作流程,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完善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区属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支持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2.深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体制
积极推进党委成员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成员相互融合,结合企业董事会规范化建设、监事会力量配备加强契机,推动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有效融合,全面实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党员总经理兼任党委副书记,配齐配强专职党委副书记并进入董事会,严格落实党组织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3.优化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结构
坚持党管干部和选准用好干部。坚持“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健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选贤任能制度,建立完善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加大优秀年轻企业领导人员培养选拔力度。优化完善企业市场化选聘及退出机制,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及特殊领域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二)以政治优势激发经营活力
1.强化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完成设置基层党组织,包括国有独资、国有全资、国有控股、国有实际控股等二级及以下国有企业。研究制定加强区属国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组织优势带动发展优势,打造“两如”组织体系(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国企基层党组织体系。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完善区属国企贯彻落实区委重大工作部署机制。
2.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工作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把党建工作和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结合起来,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开展争优创先活动。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按照“一企一园一产业一品牌”要求,谋划企业发展布局,培育“开企先锋”。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以制度优势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落实好“三个清单”和“三项清理”行动。
3.培树国企党建特色品牌
擦亮党建品牌。维护提升“1435”“三比三做”“能源先锋”“人才服务红色方阵”等国企党建品牌,扩大优秀党建品牌示范效应,形成具有开发区特点的党建新品牌。实施特色党建品牌专项工程。通过立足主业、精准定位、系统谋划,继续打造一批有特色、叫得响、影响好的党建品牌。
(三)以政治导向驱动价值导向
1.健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持管思想、管作风、管纪律,把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建设与国资监管运营制度相融合,落实监督责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体系,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区属国企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突出对企业重点经营环节的监督。创新廉洁从业宣传教育路径,打造国资国企特色宣传品牌。加强区属国企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区属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细化完善从严治党“清单化”管理。强力推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健全从严治党可操作、可考核、可量化的知责、担责、履职“刚性标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落地落实,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2.完善国企党建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党建工作考核与生产经营考核联动机制。把党建工作考核同企业领导班子综合考核、经营业绩考核衔接起来,同企业领导人员任免、薪酬、奖惩挂钩起来。加大问效问责和跟踪整改落实力度。严格企业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扎实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强化考评结果运用。以真述真考真评倒逼责任压力落实落到位,推动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3.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
推进党内监督与国资监管有效结合。针对企业关键领域、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修订完善相关制度,重点加强对“关键少数”和重点部门岗位人员的管理。加大执纪问责力度,提高纪法贯通能力,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层层传导到基层。持之以恒打造良好政治生态。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坚决反对“四风”,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持续加大国有企业反腐败力度,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加强巡察整改。对巡视巡察审计反馈的问题实施清单管理销号制度,以改增效、以改控险、以改促规。
八、高起点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万亿国资”支撑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十四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国资国企人员力量配备,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优化国资布局、完善国资监管、激发国企活力等全局性工作,决策重要事项和解决重大问题。各区属国企根据“十四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功能定位,做好与本企业“十四五”规划的衔接,履行主体责任,制定行动计划,落实目标任务,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各区属国企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切实履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责任,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战略规划顺利实施。
(二)完善考核引导
统筹管资本要求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将资产规模、结构调整、资产证券化等纳入考核范围,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实行“一企一策”考核,设置差异化、个性化考核指标。对不同类别业务实行分类考核,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完善考核目标调整机制,强化行业对标,动态调整考核指标权重,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区属国企绩效评价制度,加强企业统计监测与分析,有效发挥其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全面评价和对标引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合法经营、大胆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经认定符合规定的予以免责或酌情从轻、减轻处理,鼓励企业家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大资源支持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运营,建立市场化项目运作机制。推动区属国企提升交通、水务、环保等大型项目承接能力,强化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等服务功能,构建区属国企高水平参与城市“建设—开发—运营”的功能闭环。对市场竞争不充分、回报周期长的文化服务、交通工程等公共服务项目,在符合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条件下,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属国企依法依规积极参与竞标工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依法依规合理划拨优质教育、交通等相关资产资源,推动国有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大资产、业务资源注入力度,支持具备上市条件或上市潜力的企业剥离非主业、非经营性、不良或低效资产,推动拟上市国企多渠道上市,对接资本市场,提高国有资本资产证券化率。
(四)做好监督评估
开展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全面评估评价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取得成效。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跟踪反馈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举措。构建规划实施全流程考核评价机制,将规划执行情况分析评估结果与相关考核、评价相挂钩,动态考核、实时反馈、限期督办,强化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19055770号-4
Transverture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td, Guangdong Branch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尚层国际1601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2066号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东莞市大朗镇富丽东路226号松湖世家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