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 特区发展 东莞发展 深圳知识产权 转创法信事务所(深圳) 入户政策 深圳管理 东莞教育 大朗镇 深圳人社 东莞质量 深圳教育 大亚湾新区 罗湖区 大鹏区 龙岗区 福田区 南山区 盐田区 宝安区 龙岗区 龙华区 坪山区 光明区 深圳金融 前海区
广州知识产权 国际金融后台基地 佛山发展 广东金融高新区 佛山国家高新区 南海区 禅城区 顺德区 荔湾区 花都区 天河区 黄埔区 越秀区 海珠区 番禺区 白云区 南沙自贸区 从化区 南海区 广州发展 信用广州 佛山政务 信用佛山 荔湾区 人社与教育 增城区 佛山教育
广州南沙区地处北江、西江下游,濒临珠江口伶仃洋交汇处,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地带。区域在长期河流冲积、海岸浪流和潮汐作用下,淤积了深厚的第四系沉积物,南沙几乎全境分布淤泥、淤泥质土及粉细砂等。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地质、地理成因,南沙软土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性,使得其有全国“最软软土”的称号,具有典型的含水量高、灵敏度高、承载力低,压缩性高、时间效应明显等特点[1-3]。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心,近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作为南沙区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的不良地质作用,由软土引起的地基承载力不足和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房屋倾斜开裂、道桥扭曲变形、地下管道拉裂、工程造价不可控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了当地城市规划建设[4-5]。
软土的工程特性一直是国内外岩土工程研究的一个热点。已有研究在软土的力学性质、变形机理和沉降计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6-9]。而针对广州南沙区软土的分布特征及工程性质,仅少量学者作了初步统计分析和研究工作[10-12],较好地指导了工程实践,但相关研究成果的精度和深度较为薄弱,难以指导区域的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开展南沙区软土分布特征和工程性质研究,提出高精度的研究成果,无疑对科学指导南沙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南沙区高密度均匀分布的4 280个钻孔数据,结合广州海陆变迁和14C测年试验成果,深入分析了区域软土的成因类型和沉积环境,揭示了南沙区软土分布特征,保证了研究成果精度;同时对其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比了不同深度软土工程性质的差异。成果可为南沙区国土空间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广州南沙区总面积约780 km2,笔者收集了区内近万个钻孔资料,以均匀分布为准则,从中筛选了4 280个,钻孔密度达5.5个/km2,深度均达到基岩面以下3~5 m。
图1为本文所利用钻孔的平面位置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钻孔基本均匀覆盖了南沙全境,保证了从空间上可较好地控制软土层的分布。此外,所有钻孔数据齐全,包含钻孔位置、终孔深度、静止水位、地层描述、土样物理力学参数、原位测试等信息,为从土性状态、物理力学性质等多角度判别软土分布,提供了可靠且丰富的数据支撑。
图1 钻孔平面位置分布
Fig.1 Plane layout of boreholes
本文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子项“广州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基于如此数量大、密度高、分布广的基础数据,分析和研究南沙区软土分布特征和工程性质,尚属首次。
根据区域海陆变迁史和第四系沉积记录[13-14],珠江三角洲是由3次海侵和3次海退过程发育而成,第四系主要由3套回旋沉积物组成。其中下部为晚更新世(Q3)堆积,中部为中全新世(Q42)沉积物,上部为晚全新世(Q43)产物。由于海退浪潮、河流冲积、生物化学等综合作用,3套沉积物之间大都被花斑状签章性土、河流相砂砾层所隔开。其中广州市全新世(近1万年)以来,共发生2次大规模海侵和期间1次大规模海退。最近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2 500~3 000 a,海水最北入侵到越秀山脚下,南沙全境基本被淹没,大量泥沙物质淤积。从地质成因看,南沙区软土主要是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大部分形成于全新世(Q4)期间,少量为更新世(Q3)产物。综合区域地质钻孔资料,南沙软土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淤泥混粉细砂等组成,一般呈灰黑色、饱和、流塑状,含贝壳碎片,有腐臭味等。
根据搜集的钻孔资料,将每个钻孔中软土厚度进行叠加,绘制了南沙区软土厚度云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知,南沙区除鹿颈公园等少数低丘地带外,基本全境覆盖软土层,分布面积约71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91.6%,平均厚度15~20 m,总体呈由西北向东南、由内陆向河口、海岸厚度越来越大的规律。其中灵山、大小虎山、黄山鲁、铜鼓山等山地丘陵的周边,软土层发育厚度一般<10 m。由北向南的东涌—榄核—大岗—珠江街—龙穴岛一带,软土的厚度普遍为10~25 m。南部的横沥、万顷沙、新垦、三民岛、南沙港区软土的发育厚度较大,普遍为25~40 m。厚度>40 m的软土,主要分布在万顷沙十七涌以南局部地区,局部填海造陆区域,软土最厚可达60 m以上。
图2 软土总厚度分布
Fig.2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soft clay
南沙面积大,软土分布广泛,成分复杂。不同沉积时代、不同埋藏深度处软土,其工程性质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建立了2条不同走向的地质剖面,如图3和图4所示。剖面1-1位于南沙区北部,是一条东西走向东涌—榄核的地质剖面。剖面2-2位于南沙区南部,是一条南北走向大岗—珠江—横沥—万顷沙的地质剖面,具体位置见图1。
图3 典型地质剖面1-1
Fig.3 Typical geological profile 1-1
图4 典型地质剖面2-2
Fig.4 Typical geological profile 2-2
从图3和图4可知,南沙区在不同深度范围内,断续分布着1~2层软土,结合钻孔资料统计数据,上下两层软土具有“上厚下薄、上纯下杂”的特点:上层软土厚度普遍更大,土质较纯,手捏滑感好,粉细砂含量较少;下层软土厚度相对较薄,含腐木和植物根系。
根据18组不同位置(图5)、不同深度(表1)14C测年试验结果发现,上层软土主要由距今约1万年以来的全新世(Q4)沉积物组成,14C年龄分布在1 500~8 500 a之间;下层软土主要为更新世(Q3)产物,14C年龄约为34 000~45 000 a 之间,其主要分布在区域低洼地段,以冲洪积、海积的淤泥、淤泥质土为主,顶部一般有灰白色、黄褐色砂砾层或红褐色、花斑状黏土层。
图5 软土14C测年取样点分布
Fig.5 Distribution of 14C sampling locations
表1 14C测年试验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14C test
注:14C(BP)指距1950年的时长。
综合钻孔数据、剖面特性及14C测年试验结果,得到了南沙区全新世(Q4)和更新世(Q3)软土分布特征,如图6和图7所示。
由图6、图7可知,南沙软土主要由全新世(Q4)软土层构成,其分布特征与总厚度分布基本一致,总体也呈由西北向东南、由内陆向河口、海岸厚度越来越大的规律。存在一条北向南东涌—榄核—大岗—珠江街—龙穴岛的软土分布带,厚度普遍在10~25 m之间,横沥、万顷沙及龙穴岛的临海一带软土厚度超过45 m。
图6 全新世(Q4)软土厚度分布
Fig.6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Holocene soft clay
图7 更新世(Q3)软土厚度分布
Fig.7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Pleistocene soft clay
局部区域存在更新世(Q3)软土层,厚度相对较小。如南沙北部的黄阁镇、大岗镇、东涌镇等,厚度多在3~12 m之间;龙穴岛的北部及珠江街道和万顷沙镇的交界处,分布层较厚,可达10~20 m。
分析统计了南沙区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研究了各参数指标随含水量变化的分布规律,见表2。区域软土的工程性质具有如下特点。
表2 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Table 2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ft clay
基岩层面起伏较大,软土层由北向南逐渐变厚,一般在10~30 m之间,分布较不均匀。多地段出露软土硬壳层,多区域软土上仅有薄薄一层填土,在城市发展较早地区,填土层较厚,埋深达到3~5 m。
软土的天然含水率多在50%~100%之间,天然含水率平均值66%,有的高达120%。孔隙比一般为1.0~2.5,少数>3.0,饱和度接近100%。孔隙比、液性指数等参数随含水率增大而升高。
天然密度变化范围一般在1.31~1.90 g/cm3之间,均值1.56 g/cm3,干密度变化范围为0.43~1.36 g/cm3。天然孔隙比大决定了压缩性必然高,区内软土的压缩系数一般在1.1~2.5 MPa-1之间。
快剪黏聚力一般为4~13 kPa,内摩擦角2°~12°;天然状态十字板抗剪强度一般<15 kPa。区域软土灵敏度一般在3~6之间,个别可达到10~15。
此外根据南沙软土的形成时代不同,分别统计了全新世(Q4)和更新世(Q3)软土层中淤泥和淤泥质土物理力学参数,对比分析了上下两层软土工程性质差异,详情可见表3、表4。具体如下:
表3 南沙区全新世(Q4)软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Table 3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olocene soft clay
表4 南沙区更新世(Q3)软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Table 4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eistocene soft clay
上层全新世(Q4)软土中的淤泥,天然含水率范围在60.1%~86.2%之间,平均为75.6%;孔隙比范围为1.500~4.101,平均为1.931;液性指数范围在1.0~5.9之间,平均为1.95;压缩系数范围在0.82~3.56之间,平均为1.76。经过计算得到抗剪强度统计标准值黏聚力C=5.0 kPa,内摩擦角φ=3.3°。
下层更新世(Q3)软土中的淤泥,天然含水率范围在46.3%~85.2%之间,平均为63.8%;孔隙比范围为1.501~2.923,平均为1.789;液性指数范围在1.06~3.83之间,平均为1.91;压缩系数范围在0.67~2.64之间,平均为1.31。经过计算得抗剪强度统计标准值黏聚力C=5.6 kPa,内摩擦角φ=3.8°。
上层全新世(Q4)软土中的淤泥质土,天然含水率在40.0%~77.6%之间,平均为53.0%;孔隙比为1.001~1.493,平均值为1.264;液性指数在1.01~5.97之间,平均为1.93;压缩系数在0.54~2.73之间,平均为1.04。经过计算得抗剪强度统计标准值黏聚力C=7.3 kPa,内摩擦角φ=4.3°。
下层更新世(Q3)软土中的淤泥质土,天然含水率在35.3%~66.6%之间,平均为50.2%;孔隙比为1.03~1.49,平均值为1.354;液性指数在1.01~5.97之间,平均为1.93;压缩系数在0.58~1.69之间,平均为0.98。经过计算得抗剪强度统计标准值黏聚力C=6.9 kPa,内摩擦角φ=4.8°。
由此可知,不同深度处软土工程特性普遍存在“上高下低,上弱下强”的规律:同层软土中,淤泥相较于淤泥质土,含水率、孔隙比、压缩系数普遍较大,抗剪强度指标普遍较低;不同层软土,上层全新世(Q4)淤泥和淤泥质土比下层更新世(Q3)淤泥和淤泥质土,含水率、孔隙比、压缩系数普遍更大,抗剪强度更低。
综合上述对南沙区软土分布特征和工程性质研究成果可知,上层全新世(Q4)软土层分布广、厚度大,再加上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系数高、强度低等特性,该层软土将对南沙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未来沉降发展趋势起控制性作用。
通过对广州南沙区4 280个均匀分布的钻孔数据的分析,结合广州海陆变迁史和14C测年试验成果,深入研究了南沙区软土的成因时代和沉积环境,揭示了南沙区软土的分布特征,绘制了高精度的软土厚度分布图;同时对区域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比了不同深度软土工程性质的差异。所得结论如下:
(1)除少数低丘地带外,南沙基本全境分布软土,平均厚度约13~15 m,总体呈由西北向东南、由内陆向河口、海岸厚度越来越大的规律。东涌—榄核—大岗—珠江街—龙穴岛一带,软土的厚度普遍在10~25 m之间。软土厚度>40 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万顷沙镇十七涌以南的地区。局部填海造陆区域,软土最厚可达60 m以上。
(2)南沙普遍发育着1~2层软土,上层为全新世软土层,14C年龄分布在1 500~8 500 a之间,其分布特征与软土总厚度分布基本一致,范围广、厚度大;下层为更新世软土层,14C年龄约为34 000~45 000 a之间,其分布面积较少、厚度小,主要集中在区域低洼地段。
(3)南沙软土平均含水率高达66%,饱和度接近100%,这也导致南沙软土普遍具有孔隙比大、天然密度小、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特性。
(4)南沙两层软土空间分布上呈“上厚下薄、上纯下杂”的特点:上层软土厚度普遍更大,土质较纯,粉细砂含量较少;下层软土厚度相对较薄,含腐木和植物根系。
(5)南沙两层软土工程性质具有“上高下低、上弱下强”的特点:较于下层软土,上层软土的含水率、孔隙比、压缩系数普遍更大,抗剪强度更低。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19055770号-4
Transverture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td, Guangdong Branch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尚层国际1601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2066号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东莞市大朗镇富丽东路226号松湖世家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