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会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无形资产会计 交通会计 政府管理会计 建设会计 涉税会计 工会会计 会计工厂 国企会计 会计监督 会计信息化 商业会计 教育会计 数字会计 财政会计 电子发票
信息技术审计ITA 国际审计与内部监督 电子数据处理审计EDPA 数字化函证 国际审计准则与实务 大数据审计 数据采集与审计 区块链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 电子数据审计 电子商业汇票跨境支付 可信安全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当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审计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新的历史阶段,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和基本实现审计监督能力现代化,就必须遵循新时代审计事业的前进方向和总体要求,树牢科技强审新理念,提升大数据审计效能。为此,《“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要求,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金融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揭示阻碍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从近年来金融审计的范围上看,目前金融审计的范围主要偏重于大型国有及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对非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审计业务相对有限,这不利于全面发挥审计的风险发现和预警功能。从金融审计监管力度上,现有金融审计的重点主要聚焦于违反金融政策、财务管理混乱、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而在金融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和交叉融合的现实背景下,金融审计在揭露金融创新业务不规范、信息系统安全性低等问题上作用发挥还不够。在金融业务创新日新月异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传统的金融审计思路将导致不能有效识别金融创新业务与信息系统风险,从而不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也不利于真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也使得在信息化时代,基于大数据驱动构建智能化的金融审计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做好审计全覆盖是审计当好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全“守护者”的根本路径,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分析成为金融审计功能发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传统的数据分析方式既无法精准厘清数据之间的关联,也不能实现数据价值的充分挖掘。为此,金融审计大数据的采集、存储、预处理、建模和分析均需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审计平台进行。通过金融审计平台,能够以信息化方式更好地统筹利用审计要素,优化配置审计资源,着力提高审计效能。首先,在审计全覆盖目标下,金融审计项目逐年增加,只有金融审计平台的运行才能将不同的金融审计项目和审计要素进行协同,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金融审计工作。其次,在同一金融审计项目中,也只有充分运用金融审计平台,才能科学准确地确定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高效开展数据分析等,从而对金融审计项目实现最大程度的协同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成为各种应用场景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金融审计工作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金融审计平台则成为审计数据分析的主要技术和工具。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审计要实现“维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在不断提高金融审计技术的基础上推进金融审计平台的建设。自1998年提出审计信息化建设意见以来,审计署先后于2002年7月和2007年4月开工建设金审工程一期和二期项目,并分别以软、硬件建设和联网审计建设为目标,由此逐步建立起了审计机关的电子审计体系。目前,金审工程正处于第三期建设阶段,旨在实施以“审计云”为基础的大数据联网审计并探索审计全覆盖新模式。毫无疑问,金审工程的持续建设为提高金融审计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金融审计信息化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金融审计方法智能化、创新金融审计新模式和适应金融监管改革的新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先进的技术、海量数据的支持以及强大的数据交互能力是大数据驱动下金融审计平台建设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在审计署的主导下,为了提高金融审计平台的运行效率,从金融审计的工作流程出发,大数据驱动的金融审计平台应满足三个基本要求。首先,随着互联网时代走向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开始爆发性增长,而传统审计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已经无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必然需要采用智能的算法、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新的数据处理技术。因此,金融审计平台需要具备包容性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化提取、分析和处理。其次,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推进,数据已经成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为了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金融审计平台需要在内部要素协同之外,进一步实现数据资源的内外共享、互联互通。最后,大数据时代,数据泄露事件层出不穷,大数据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为此,金融审计平台也需要具备数据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和隐私保护的核心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日益扩大的、结构复杂的海量数据,金融大数据所引致的专家系统、网络爬虫和文本挖掘等一系列新的技术将逐步嵌入审计理念中,从而提高金融审计的智能化水平。但金融审计的智慧程度需要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更加简便、快捷、综合的审计平台,才能在为金融审计模式转变提供技术保障基础上促进审计数据的实时互动,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揭示被审计对象的问题,不断提高金融审计效率,进而更好地实现金融审计的目标。基于金融审计的目标任务,根据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审计平台的包容性、共享性和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大数据驱动的金融审计平台应包括四个子平台,分别负责审计数据收集、审计数据分析、审计数据交互和审计成果共享等四个方面的不同工作。大数据驱动下金融审计平台的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大数据驱动的金融审计平台架构图
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运用数据和发现数据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审计工作涉及的数据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多样化,既有关于审计对象财务信息和工商、税务等公共信息的数据,也有广泛分布于互联网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发挥数据收集平台的功能,能够将大量复杂、点状的各类有价值信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代替金融审计人员完成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既有利于节约金融审计人员的机械劳动时间,又能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并消除数据处理中可能存在的人为失误。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审计对象的数据信息也大量嵌入无形网络之中。通过发挥数据收集平台的过程挖掘、神经网络、可视化分析以及网络爬虫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使大数据驱动的金融审计平台按照金融审计人员的需求实时收集、存储、处理和过滤海量数据,甚至能够对错误以及不完整数据进行转换和装载,从而满足数据结构稳定、数据逻辑关联等审计数据分析条件,由此为后续数据分析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提高金融审计的准确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传统的金融审计模式下,金融审计数据分析主要依靠金融审计人员的手动计算和逻辑推理,这在数据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是可行的,也有可能实现金融审计的部分目标。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审计数据愈发庞大,数据结构和类型更加复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人工挖掘审计线索的方法,巨大的工作量不仅仅直接降低了金融审计效率,甚至还可能引发相应的审计风险。为此,通过发挥大数据驱动的金融审计平台内部证据采集子模块和疑点分析子模块的功能,能够在对审计数据进行快速且准确识别的基础上,通过高级定量分析技术探索其中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从而既大大减少数据分析所需的时间,又有效弥补金融审计人员在数据分析能力上的不足。与此同时,审计预警模块则通过金融审计人员设置的各种预警指标,将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匹配,如果阈值超出预警指标,则由该子平台发出预警,由此在发挥动态预警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帮助金融审计人员更准确地识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
金融审计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使用的完备程度。信息的使用必然需要人的参与,当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利用数据信息进行专业化审计时,就需要审计专家模块中的相关专家更为擅长、更为专业的工作,以在利用数据信息基础上明确审计对象违规违纪现象是否真实存在。金融审计最为根本的落脚点是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金融贯穿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数目巨大且越来越复杂。为此,在法律法规模块中动态地纳入当前生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能够有助于金融审计人员有重点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从而促进金融领域的整体稳健。除此之外,大数据时代还需要促进数据信息在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共享。信息交换模块有利于实现数据信息在银行、公安、海关、税务、纪检和工商之间的共享,通过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线索也能够通过信息交换提交给纪检、司法等机关进行查处。
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金融审计监督成果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通过发挥审计成果共享子平台的信息共享、结果共同运用、共同落实整改的重要功能,能够将金融审计信息等在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中加以体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也可以供纪检、监察使用,从而提升打击金融领域违法违纪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审计整改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微观上是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推动国家重大经济金融政策落实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在宏观上又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有效方式。通过落实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目标导向型审计整改,形成审计整改具体思路和措施,进而在各个主体之间统筹组织决策,共同落实整改要求以促进金融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构建金融审计平台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基于大数据提高金融审计效率,而金融审计效率提高的基础在于完善金融审计平台的技术标准,实现平台的标准化。一方面,金融审计涉及的数据既有结构化数据,也有非结构化数据。为此,要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就必须在明确各类数据具体来源的基础上,统一规定数据来源的字段定义和数据格式。同时,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化,对于审计对象外部的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数据,金融审计平台要具备网络爬虫等技术对其进行提取、转化和清洗以实现字段定义和数据格式上的统一,从而为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提供统一的标准化数据,实现大数据的高效集成。另一方面,提升金融审计平台技术标准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任何平台的建设都必然会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由于审计工作和具体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金融审计平台技术标准中无法涵盖所有审计工作场景。因此,要将金融审计工作具体实践中所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到金融审计平台技术标准的完善工作中,从而动态调整和优化平台中的字段定义和数据格式,使得平台具有更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金融审计工作专业性强、时效性高,要实现金融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就不能采用单兵作战的模式,必须统筹各方面的审计资源以提升金融审计平台的应用成效。首先,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层出不穷。为此,审计人员要集思广益,针对金融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根据审计任务的变化认真研究数学算法,不断提升金融审计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在充分保证被审计对象业务逻辑清晰明确的基础之上帮助审计人员科学确定审计重点。其次,要适用审计人员差异性的数据需求,在提升金融审计平台结果输出可视化水平的基础上,既满足审计人员高端技术分析的需要,又满足审计人员一般性技术分析的需要。最后,随着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智慧城市、数字政务等建设不断加快,公共数据一体化、智能化不断迭代升级,使得金融审计平台收集各类数据的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为此,要建立金融审计平台与社保数据、工商数据、司法数据等方面的公共接口标准,提升大数据比对能力,用系统代替人“跑腿”,从而大大节约审计成本,快速锁定审计疑点,提高审计效能。
集成统一的数据资源是金融审计平台的价值基础,但也有可能引发相应的数据风险暴露。其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与数据保护的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覆盖金融审计平台数据存储、备份、访问、修改各个环节的监控制度。要对平台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防止数据泄密,且对平台数据使用的痕迹进行详细记录。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事件并对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展示和预警,充分保障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其二,做好数据的实时备份。应充分发挥服务器和云储存器的数据安全和稳定可靠的优点,将各类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实时备份储存,随时最大化地适应金融审计数据交换共享的需求。其三,强化金融审计人员的数据安全和保密意识。要设立复杂且不易破解的密码系统,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授予相关数据资源的访问权限,避免不同岗位和职权的人员滥用密码,防止其获取超出职权范围的数据资源。平台维护和后台管理人员能够接触到所有数据资源,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制度约束和安全保密教育,确保金融审计平台数据的安全保密。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19055770号-4
Transverture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td, Guangdong Branch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尚层国际1601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2066号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东莞市大朗镇富丽东路226号松湖世家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