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创板与北交所的成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上市渠道的多样性和政策优势,对上市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上市不仅能够筹集充足资金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投入战略研发,还能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获取更多资源。然而部分企业将关注重点置于业绩指标提升上,忽视运营管理和内控管理,致使财务数据真实性难以保障,最终IPO 失败。为此,拟上市企业需高度关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强化财务数据真实性,规避风险,推动上市进程。
关联方人为操纵利润主要表现在部分关联方与关联方之间交易信息披露不完整、关联方资金占用、关联方交易审批手续不符合规范、与关联方交易存在异常状况等。
例如,关联方利用其与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违规侵占企业资金,即为关联方资金占用现象;或关联方之间借贷不收取利息、关联方采购或销售定价出现异常、关联方代垫费用等,通过上述方式即可实现人为操控利润的目的。
部分企业采取放松信用政策的方式,增加收入,提升经济效益。此种方式不仅导致经营风险大幅度提升,还会导致应收账款积压,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企业内部缺乏充足的流动资金,影响稳定运营,对企业而言弊大于利。更有甚者,通过体内资金循环流出来构建虚假交易业务。
对往期IPO 被否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涉及商业贿赂问题导致被否的案例渐多。部分企业为保证收入持续增长,采取行贿手段,保持或扩张业务,最终被司法机关立案。商业行贿是企业运营发展进程中不可涉及的禁区,尤其在监管愈发严格的当下,任何涉及行政处罚与诉讼的行为都会引起重点关注,此种问题导致的恶劣后果对企业而言是难以估量的。
在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之中,受到证监会高度关注的即为税务违法违规,企业为享受相关税收优惠会作出经营适配调整,证监会方面对于企业是否满足优惠政策尤为关注。除税收优惠问题外,部分企业甚至存在偷税漏税行为,未严格遵循税法规定依法缴纳税款,导致企业面临处罚。此外,部分企业在审查过程中被发现经营资质到期未续,或缺少行业硬性要求资格证书,或不满足国家环保发展要求,难以保障其运营管理合法合规。
部分企业管理层大多为技术或业务出身,对于研发与销售重视程度较高,却忽视了内部管理,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更是知之甚少。部分企业甚至在上市前,关键岗位与股东存在裙带关系,对于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缺乏重视意识;在岗位划分和权责利分配时,难以保障岗位划分清晰,利益平衡,导致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进程中各自为政,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涉及重大决策并未实现集体决议制度落实,通常由实控人拍板决定,董事会与监事会决策流程形同虚设。即使部分关键岗位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由于缺乏信任基础与充足的授权支撑,也难以在企业推进内部控制工作有效落实。
部分拟上市企业在运营发展进程中,受管理人员滞后管理思维影响,对于内部控制缺乏理解和重视,搞经验主义、个人主义,在公司业绩规模持续增长过程中也并未匹配经营发展阶段需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工作落实无据可依、管理混乱无抓手。部分企业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宣导不到位导致制度执行有效性大打折扣,或制度设计不接地气、过度理想化导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进程中,缺乏监督和考核机制会导致执行不严格内部控制制度流于表面。
1.监督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监督机制是保障内部控制实施成效的核心,也是助力拟上市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前提。部分拟上市企业虽基于自身需求设置内部审计及监督机构,但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职权分配不合理,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涉及产品采购、收入盈利、经销商交易等监督力度不足,并未实现全流程监控,因而部分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谋求私利,给拟上市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足,未配置胜任的审计人员,难以准确评估内部控制实施的不足之处,制定合理策略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审计并未实现会计控制与企业运营管理相结合,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引,导致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资金管理混乱、会计审批程序不规范问题,严重情况下将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2.缺乏闭环管理
部分拟上市企业将监督重点放在监督过程中,忽视了后续反馈和整改工作的落实,导致监督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义。在明确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问题之后,并未督促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整改工作,问题解决效率难以满足需求[2]。与此同时,整改工作完成后,并未对整改成效进行再次评估,导致相关部门问题整改不彻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上市审核对企业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企业已上线ERP 信息系统,能够借助信息系统开展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但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依旧停留在财务核算上,并未实现业、财数据的串联和融合,各职能部门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壁垒,信息沟通不及时且效率较低,导致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不统一,未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价值。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提升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的缺陷。
1.内部控制环境
拟上市企业为保障内部控制落实成效,需进一步夯实内部控制环境。一方面,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指导文件,以保障企业运行规范合理。基于企业运行规模,成立四大委员会,明确工作细则,定期组织相关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完善审议程序,确保各部门充分履行自身职责。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确保员工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助力企业发展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强化全员风险防控意识,由企业董事会直接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各项工作落实。涉及重大风险管理事项,严格落实集体决议制度,保障风险应对策略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再次,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制定科学的《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实现各组织机构职能权限的合理分配,对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与运行有效性进行定期梳理评估,针对工作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进行改善,进一步强化拟上市企业运营管理效能。
2.风险评估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当树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引进现代化管理思维,自觉形成风险管理理念,将关注重点置于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实现风险评估管控前移。落实好风险评估工作,基于发展战略规划指引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准确识别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其次,实现职责分工的充分明确,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及员工,确保风险发生时有相关人员进行处理,避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通过不相容职责相分离,实现风险交叉稽核,以杜绝舞弊机会。此外,还应当定期针对企业现行风险管理机制开展评估活动,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反馈,有效落实整改工作[3]。
3.控制活动
为保障工作落实流程的规范性,企业需实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进程中,全方位梳理现行业务流程,根据业务特点设置工作岗位,避免关键岗位由一人兼任和由一人办理重要业务全过程的现象产生。例如,运营资金方面的资金支付审批与执行、资金保管、记录、清点盘查等岗位。同时,还需实现授权审批制度的完善优化,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和相应责任,企业业务归口分管领导需承担相关防控责任,减轻管理层审批负担,切实提升工作效率。管理层基于实际工作落实情况,可适当将权力下放,将部分审批权限下放至分管领导处,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此外,企业还需强化财产保护控制力度,财产归口管理部门需做好记录、盘点等工作,定期开展盘点清查工作,对于资产出现减值现象及时上报至管理层,经审批后由财务部门开展减值测试工作,并做相应的账务处理。最后,企业还应利用好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经营分析控制、绩效考核控制等措施,以确保控制活动的落实。
4.信息与沟通
实现信息与沟通方面的优化,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完善信息沟通渠道。沟通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按照沟通层级不同,可将信息沟通与传递分为上级与下级间沟通、同级之间沟通。针对上下级沟通不畅和不积极,管理层方面应鼓励员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给予员工机会,例如建立请示、建议、汇报等意见上传渠道。同时,也可积极开展团建活动,拉近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关系;其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提供良好支撑,提升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效率。企业应当基于自身运营特点,优化ERP 系统,将内部控制标准嵌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业务流信息化和制度化。打破传统运营管理模式下,各职能部门存在的信息壁垒问题,提升数据传输的时效性与准确性[4]。
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优化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明确监管职责。企业监事会要对董事及其他高管履职的合法合规性,以及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内部控制体系、审计机制等的构建执行。内部审计部门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其二,引进第三方机构监控企业内控状况。为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企业可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借助其专业性与独立性,定期开展审计工作,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此外,企业还可聘请评级机构,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其三,推动持续监督工作落实。通过监督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的监督活动,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实施全流程监督,持续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并督促整改工作实施。
拟上市企业需基于自身需求,实现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完善,给予充足权限,保障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工作开展,对原有内部控制制度流程进行全方位梳理,根据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改进,实现采取管理、资产管理等多项内部控制制度整合重构,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全面覆盖拟上市企业各项经济业务领域。立足于实际,制定科学规范的审批流程,切实提升工作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从源头上规避各项违规行为产生。组建风险评估小组,通过制度考察、调研分析等手段,准确识别企业潜在风险隐患,制定风险清单,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应对措施,强化风险防控水平,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优化。
拟上市企业需正确认知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业财融合的主要工作,通过合理的预算编制,实现企业财务、非财务资源配置水平提升。同时结合专项预算,科学预测投融资、生产销售等内容。鼓励财务人员积极深入业务前端,参与业务决策的讨论并提供财务相关建议,同时借助ERP 管理系统,实现各业务流程财务内部控制目标的细化,以成本控制为切入点,实现业务流程优化,构建价值链管理流程,及时准确地反映各业务流程新数据,对成本收益、资金流实现实际监督管控,保障内控灵活性的同时,强化运营管理效率。此外,为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需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落实奖惩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5]。
拟上市企业应当基于自身需求,搭建业财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标准体系的统一,实现各管理环节数据对接,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内控信息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切实提升内控效率;与此同时,借助先进的财务内控方法,实现企业价值流程、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强化信息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企业还需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全员风险防控意识,实现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有效落实,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大对财务报表等数据资料的检查力度,保障各项信息真实准确,避免财务风险。
首先,企业需结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建立自身使用的信息披露清单指标,切实提升信息披露全面性。其次,企业应当实现ERP 信息披露系统的合理应用,保障企业信息真实准确的披露[6]。ERP 管理系统的合理应用,通过与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连接并接受定期上传的信息数据,实现企业各项资源的规划管理和高效配置,进行信息数据的实时统计分析,并实现对外公开。最后,为保障企业信息披露时效性,企业需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定上传信息,同时将信息上传时效性纳入考核范畴,对于延迟上传的职能部门,给予相应的惩处,以此提升各部门重视意识,保障信息披露及时性与准确性。
拟上市企业需正确认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企业发展和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实现全员参与,重视内控环境优化,针对运营管理进程中暴露出的缺陷,及时制定合理的改进策略,为内部控制有效落实提供保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障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信息共享力度,保障数据传输时效性与准确性,为内部控制落实提供良好支撑,助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顺利上市并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19055770号-4
Transverture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td, Guangdong Branch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尚层国际1601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2066号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东莞市大朗镇富丽东路226号松湖世家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