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 安全企业管理 制造企业管理 卫生企业管理 企业转型升级 工程企业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 医药企业管理 电力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 食品企业管理 工业企业管理 软件企业管理 能源企业管理 汽车企业管理 环保企业管理
粤港澳大湾区 消防企业管理 转型升级 装配式建筑 并购重组动态 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转型升级 教育转型升级 外贸转型升级 能源转型升级 地产转型升级 制造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转型升级 服务业转型升级 产品质量管理 产业科技管理 环境监测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黄埔区各街道、镇,区府属各单位:
《广州开发区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西区产业园)“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如遇问题,请径向穗港智造合作区管委会反映。
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11月15日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也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奋力步入新发展阶段,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勇当尖兵、决战新开局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西区产业园)“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推动园区深化改革开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更好地服务全区、全市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本发展规划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中共广州开发区工委关于制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广州开发区西区产业园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自1984年设立园区以来,经历了起步开发、快速扩张、优化提升、综合升级等阶段,经过36年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一批知名港资企业和国际制造业龙头企业入驻,打造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化、现代化的典范,以不到全区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贡献。“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艰苦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西区产业园以稳发展、优功能、促转型为主基调,持之以恒推进整体转型升级,总体呈现园区经济实现新突破、穗港产业交融开创新局面、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城市更新改造干出新成效等特征,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21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合作区范围包括广州开发区西区、云埔工业区及相邻的城市社区,总面积56.39平方公里。其中智能制造合作园区以西区产业园为主体,面积19.1平方公里。同年4月,广州开发区西区产业园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广州开发区穗港智造合作区管理委员会。
1.园区经济运行稳中趋好。西区产业园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最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之一,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在全区经济发展大局中发挥着主引擎作用。园区现有企业总数3435家,形成了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集群。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121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56.70亿元,分别占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10.7%、14.4%;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89家,2020年实现销售总额1181.83亿元,占黄埔区销售总额12.2%;规模以上服务业158家,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52家,2020年1-11月实现营业收入49.58亿元,占黄埔区总营业收入7.1%。同时,园区内集聚了包括宝洁、安利、箭牌、高露洁、本田汽车、卡尔蔡司光学、丰田通商、三菱商事、京信通信、依利安达、拜耳、费森尤斯、中远航运等在内的一批生产、贸易、通信、医药、物流类重点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9家。
表1:2016-2020年西区产业园规上工业发展情况
表2:2016-2020年西区产业园限上商贸业发展情况
2.穗港产业合作再迈新步。西区产业园是广州开发区乃至全市港资企业的一块投资热土,园区内首个建成投产的外资项目是港资项目。一方面,港资企业已初步形成集聚效应。截至目前,园区内共有186家港资企业(含合资),其中规上企业64家,包含以京信通信、屈臣氏、李锦记等为代表的规上工业企业30家,2020年总产值129.4亿元;以和记黄埔为代表的限上商贸企业26家,2020年总销售额137.5亿元;以电讯盈科、珍宝巴士等为代表的规上服务业企业7家,2020年营业收入15.4亿元。香港科技研发实力雄厚,科技服务业发达,西区产业园及广州开发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企业云集,创新创业活动日益活跃,两地在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高度协同、资源互补。另一方面,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对接引入港资企业广州世朗普力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华医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广州嘉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协助香港福宝投资有限公司在西区投资落地广州冠柏血压计总部中心项目,引导原有港资企业屈臣氏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增资扩产。
3.特殊监管区域创新发展。广州保税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出口加工区产业载体不断壮大,区域功能不断强化,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保税维修等创新业务功能取得了初步突破。2020年5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州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为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未来将以跨境电商、物流分拨、文化保税、研发设计作为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穗港智造合作区发挥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性平台作用。特殊监管区域服务效率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积极推进广州开发区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服务平台升级改造项目进程,建立项目建设情况周报制度,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广州出口加工区迁址升级为广州知识城综合保税区,满足全区尤其是知识城片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广州保税区将进行业态优化布局和整体升级,与广州出口加工区迁址到知识城整合优化为广州知识城综合保税区,为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预留发展空间,形成高水平联动发展格局。近年来,广州保税区跨境电商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具规模,2020年跨境电商包裹数达到1911万件,同比增长81%。
4.城市更新改造加速推进。“十三五”期间,新华穗港城、“摩天工坊”、保盈商务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智造创新中心等多个重点产业项目落户合作园区,穗港澳出入境大楼、穗港码头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新华穗港城项目破土动工,作为穗港智造合作区的启动项目,将打造成为对接香港尖沙咀中港城的高端商贸口岸,助力广州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为延续制造业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广州开发区推动成立穗港智造(广州)投资公司,通过区财政投入形式建设运营“摩天工坊”,打造集智能制造、企业总部、共享办公、科研展示空间、商业配套等为一体的多样化工业载体,解决了原有厂区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拓展了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空间,项目已于2020年3月动工建设。
(二)存在问题
多年的快速增长与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使得西区产业园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园区发展活力动力还不够强,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亟待加强,高品质生活配套及公共服务还需下更大力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旧动能接续不畅影响产业竞争力。西区产业园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在培育新动能上还需下更大功夫,创新企业与创新载体也相对较少。园区制造业基础雄厚,但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增长乏力,对园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弱化。受土地空间制约和产业布局规划影响,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产业新业态体量较小,本土成长起来的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不多,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经济效应。由于商务商业楼宇缺乏以及片区城市形态有待提升,导致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高端服务业相当缺乏。2020年,规上生物医药企业7家,产值38.67亿元,仅占西区总产值的4.51%,规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21家;高新企业为95家,仅占全区总量的4.46%,瞪羚企业为11家,仅占全区总量的4.18%。
表3:2020年西区产业园科技情况
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制约发展持续力。西区产业园空间资源紧缺与低效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园区土地利用存在使用年限到期土地多、低效用地闲置厂房多以及公建配套、生活设施用地少“两多一少”等问题,用地呈现“港口—工厂—城市—村庄”的混杂布局。目前,园区内共有到期土地48块,面积约为46.1万平方米,集中分布在开发大道以西;空置土地62块,面积约为43.25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广州保税区。由于到期土地收回尚需时日、空置土地及低效土地激活存在资金缺口大、业主积极性不高等困难,导致产业空间供应紧缺,难以吸引优质项目落户;部分收回的工业用地转成商业商务用地,造成部分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落户。不少物业依照二十年前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艺建成,总体布局、功能设施和风格不适应园区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增加产业空间成为当前园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3.生活配套布局不均降低园区吸引力。西区产业园公共服务供给和交通设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产城融合难题尚未破解。一方面,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居民对基础教育学位缺少反应强烈,园区内仅有青年路等传统商业街区,高端酒店、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业态发展不足,人才公寓、文化中心、公园绿地等配套服务设施急需布局,5G网络建设滞后,对优质企业以及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由于城中村改造导致园区房源紧张,部分企业员工面临房租上涨或无房可租情况,直接影响员工队伍稳定和企业生产。另一方面,园区交通设施有待完善,与周边地区的对外联系通道不足。西区的进出交通多年来主要依赖开发大道,在上下班高峰时段通行压力巨大,地铁5号线延长线建设的施工围蔽加剧交通堵塞现象。内部路网局部微循环不通畅,疏港交通有待完善,大部分散货及集装箱均通过公路运输,货运出入通道不足,客货运输混行情况较为常见,由于缺少货车停车场造成东江大道等主要道路出现货车无序停放的现象。
二、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两个大局”相互交织、融合交汇。合作园区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难度加大。
(一)主要机遇
1.我国高位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释放政策红利。为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激发对外经济活力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开发区开放型经济质量、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对内对外合作平台功能、加强要素保障和资源集约利用,加快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开发区等国家级产业平台获得大力支持,合作园区与国家新战略布局的关联更趋紧密,将为合作园区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加强同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新一轮提升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2.“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开启新征程拓展区域合作空间。“十四五”时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的加速期。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珠三角核心区既有的区域分工格局,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有望在产业、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产生更多的改革创新成果;广深双城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联动趋势显著加强。合作园区作为高质量联动番禺、南沙乃至莞深等地区的重要节点,“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将为合作园区深化与港澳更紧密更务实合作、参与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协同和制度对接提供了有利条件。
3.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开创发展新局面。省委省政府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将是合作园区的重要战略机遇。广州正全力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加快实现经济中心、枢纽门户、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综合服务、社会融合等功能取得新突破,岭南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显,着力提升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现代服务业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率先对接国际先进营商规则,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随着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落地实施,为合作园区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新高地、营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贸易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4.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绘就新蓝图蕴藏发展新契机。面向中长期,为强化全域空间治理、功能集成和多规合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构筑“一岸双轴三片”高质量发展新型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一岸”,构建沿江产业带“最强最美十公里”;全面崛起创新大道和开放大道“双轴”,筑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脊梁;全面聚合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三片”,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核心引擎功能。合作园区作为“一岸”和“双轴”的聚合区域,全区系列重要部署安排为合作园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创新链补齐补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推动片区协调联动发展及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带来了发展契机。
(二)面临挑战
1.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增加新的不稳定性因素。当前,全球化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发达国家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变迁,欲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重构中占得先机,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联合其盟国对我国进行全方位遏制给园区发展进出口贸易、吸引利用外资等带来不利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贸易流量中断,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给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后续影响可能持续2-3年甚至更久。合作园区作为广州开发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外资企业集聚、外向度较高的产业片区,首当其冲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给合作园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2.我国经济增长降速换挡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与复杂的国际形势相互交织,导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大。过去依靠大量资源要素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环境)推进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短期内难获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转型期间使得经济体系内隐藏的内部问题和矛盾逐渐激发和暴露出来。同时,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新经济增长动能还难以有效对冲旧动能的衰减,对经济增速产生一定的拖累。近年来,西区产业园传统支柱产业支撑力有所下降,新型产业尚未壮大,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将给西区产业园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带来压力。
3.战略平台和重点功能区竞争加剧无法回避。国家部署畅通“双循环”意味着战略政策资源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新一轮配置,国内各种类型的经济功能区围绕战略平台、优质项目和各类人才争夺张力迅速铺开。大湾区各城市的高新区、开发区以政策组合拳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举措,吸引高端要素和先进资源加快集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合作区等发展平台更是由于与港澳合作基础良好,成为港澳人才、企业及资本最偏爱的主要地区。市内海珠、南沙、增城等地区加快完善投资环境,围绕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南沙自贸片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增城开发区等片区加快兴起,其角色地位可能跨越式提升。综合来看,区域竞逐愈演愈烈,将对西区产业园吸引重大项目、布局新兴产业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构成突出压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智能制造、绿色转型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力,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牵引,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紧密对接香港所需、策应湾区所向、发挥广州所能,坚持产业高端导向,强化创新资源集聚,推动产城融合联动,力促穗港高水平交流合作,加快实现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打造成为新时代园区转型升级新标杆,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塑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加大力度集聚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优质科技创新企业,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系统性创新提升产业能级,实现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
——开放合作。探索与香港建立联系紧密、沟通高效的协同合作机制,重点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园区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制定出台促进合作园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强化一体化思维,与东莞、深圳等周边城市重点板块各扬所长,探索共建产业科技平台,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相互赋能提速,共同培育壮大新发展动能。
——深化改革。坚定不移走改革路,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和综合保税区等改革开放平台作用,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注重问题导向和精准实施,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在标准、规则、政策等方面有效衔接,为合作园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产城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发展要求,把战略思维和合作理念贯穿始终,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更加协调,打造智能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完善商贸、居住、文化等配套设施,构建地铁、新型有轨电车、快速公交有机衔接的新型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形成战略明晰、布局合理、协调互促的产业布局和城市格局。
(三)战略定位
——穗港智能制造合作新空间。利用穗港产业结构异质化,合作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加强与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着力助推香港工业发展。强化与香港交通连接和规则对接,搭建穗港科技、产业联盟平台,支持合作园区内港澳投资企业就地智能化转型,携手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和新模式,推动香港居民在合作园区就业创业。
——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新标杆。充分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激发区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实施创新企业集聚、创新人才汇聚、土地集约利用、区域开放合作行动,树立国家级开发区创新提升样板。
——粤港澳大湾区产城融合新典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城市更新改造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建成联接主城区和大湾区城市的便捷交通体系,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生态文明显著进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大湾区高水平的产城融合示范园区。
(四)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园区发展实际,到2025年,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在服务香港“再工业化”、培育壮大创新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产业新动能加速迸发,开放合作达到更高水平,园区品质实现明显提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十四五”末,园区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左右,销售总额1400亿元左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支柱,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
——创新实力实现新突破。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明显增强,落地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孵化器达到5家。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依托黄埔综合保税区作为对外开放平台的功能,探索实现区内区外联动,接轨香港和国际规则体系取得新的进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区域高水平经济协作开创新局面,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展。
——园区品质得到新提升。城市更新改造持续升级,释放更多的用地空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系统较为完备,形成具有国际范的生态型创新园区。
展望2035年,合作园区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提升,与香港及国际规则体系全面接轨,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更加活跃,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制造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全球先进行列,成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劲动力源,在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高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以高站位、新理念、新思维来谋划合作园区发展,以产业科技深度合作为抓手,吸引香港企业、香港资金、香港人才参与合作园区发展,拓展穗港智能制造合作交流新空间,开创穗莞深高水平联动发展新局面,助力畅通区域经济循环,进一步促进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图1: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西区产业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示意图
(一)精耕细作穗港深度联动
1.拓展科技产业合作新空间。鼓励港澳乃至海外高端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合作园区,探索联合港澳地区大学、科研院所在合作园区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应用研究院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探索组建穗港产学研创新联盟,加速汇聚香港及国际创新资源,携手港澳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加强园区与港澳在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领域合作,拓展制造业对接合作新模式,探索共建智能创新研究院,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转化应用,积极争取智能制造产业试点示范项目落地。携手香港企业在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开展创新合作,助力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制造业向中高端环节迈进。支持与港澳大型企业和金融集团共建“摩天工坊”、商务楼宇、园中园、商业综合体等,加强与港澳驻穗机构和商会联系,大力宣传推介合作园区,吸引一批港澳优质项目进驻。
2.推动与港澳经贸规则“软联通”。推进与港澳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等方面接轨,促进资金、人员、货物、技术等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充分发挥黄埔综合保税区功能优势,深度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争取更多自贸区政策在园区复制推广。探索实施“境内关外”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争取试点财政科技研发资金科研设备、耗材跨境自由流动的政策措施,简化研发用途设备和样品进出口等手续,针对特定行业和机构所需的科技创新相关物资实行目录备案管理,推行“一次进境、分批清关”的柔性创新管理模式。推行商事服务“跨境通”“证照联办”,发展数据跨境服务和国际互联网转接业务,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开放、融合的长效机制。探索在园区内针对部分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港澳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试点,允许具备条件的金融、建筑、律师、税务、规划等专业服务人才,经相关部门或机构备案后,可在园区内提供专业服务。
3.便利港澳人员创业就业生活。建设高品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推动基地与粤港澳高校、科技园区、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的合作,强化创业项目、人才、技术、资金、培训及营销等资源的定向配对。对接香港“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每年向港澳大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实习岗位。落实好大湾区人才税收优惠政策和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城市购房政策,推出一批服务港澳青年的人才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政策性住房。支持园区与港澳互派人员学习交流和挂职,争取试点公职人员岗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探索通过特聘雇员方式引进港澳优秀人才。支持开通穗港客运码头人才通关专门通道,对在合作区开展经贸活动和生活的香港人士、专门人才实行全天候自由往来。积极推动园区与港澳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规则衔接,推行港澳居民自愿参与内地社会保险制度,推动持有居住证的未就业港澳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的财政补贴和社保待遇。
(二)强化区域协同开放合作
1.深度融入“一岸双轴三片”新型空间。深入落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域一体化建设部署,以黄金岸线为纽带,推动西区疏解搬迁高污染工业,转型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态织补修复,提升岸线景观功能,链接生物岛、长洲岛、黄埔港,融入沿江“最强最美十公里”产业岸线,打造成为全市东南部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推动西区与南岗片区整体规划、连片开发,打造“科学城—西区”穗港制造业合作、成果转化轴线;加快西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中国智造”标杆企业,注重新兴产业与商业商务功能布局,提升与知识城、永和、云埔等组团的互联互通水平,探索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成为以开放大道—开发大道为产业创新轴的重要节点。依托黄埔综合保税区,为科学城、知识城等重点片区各类型企业提供保税研发、保税物流、保税展示等“保税+”服务。加强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功能联动,力争将西区打造成为数字经济拓展区与应用场景创新实践区。
2.在更高层次助力穗莞经济协调发展。在穗莞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深化合作园区与东莞水乡经济区在产业培育和园区运营等方面的互学互鉴,探索建立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展跨区域合作发展规划,推动设立两地发展基金,通过共同投资方式共建产业园区,聚焦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建立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利税共享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统一市场准入标准,消除商事主体异地迁址变更登记隐性阻碍,统一跨区域监管标准,推动执法协作及信息共享,争取共建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强化企业合作交流和人员人才流动,联合打造湾区“全面深度合作先导区”。加强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合作,探索共建共享科技产业创新平台,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提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3.积极参与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抢抓广深“双城”联动重大机遇,探索将合作园区打造成为穗深深度联动的重要载体。密切关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动态,积极主动加强与深圳重点产业园区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学习借鉴其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城市更新及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创新思路和经验做法。发挥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作用,充分对接深圳科技创新和优质项目资源,鼓励深圳企业家和高端人才到合作园区考察投资环境,吸引大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优秀团队到合作园区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活动和参与综合改造提升工作,复制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吸收转化一批制度型开放和先行先试事项。
4.推动国际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顺应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签订等最新趋势,支持合作园区优势企业开拓东盟国家市场,建设营销网络、生产基地和区域总部;促进与以色列、乌克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强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日化等领域协同创新发展,推动中外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夯实外资企业集聚优势,做好外企安商稳商工作,落实国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和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政策,着力稳固外资产业链,推动数字化转型和闭环式运作;鼓励益海粮油、宝洁、卡尔蔡司等在地外资龙头企业增资扩产,推进园区统筹规划改造和过渡方案制定,强化对外资重点企业在用地空间、劳动力、交通物流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充分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优势,鼓励本土企业联合港澳企业走出去,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带动合作园区乃至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产品、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等走出去。
五、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加快推动新时代产业创新发展
坚守实体经济主阵地地位,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保税+”产业、新型商贸三大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高端日化、食品饮料两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3+3+2”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科学城—西区”港澳合作和成果转化支线,推动产业集聚融合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
(一)加快高端高质产业集聚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行业,鼓励培育面向网络通信、智能手机等消费类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加快智能电子电器产品高端化发展和升级迭代;稳步推进超薄锂离子电池、微电子联接器件、绿色电池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和高精度、高密度印制线路板的研发与制造,引导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鼓励发展特色工艺制程芯片制造,大力推动关键设备、终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增强集成电路封测、设备和材料环节配套能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本地化配置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大力发展汽车电子、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高端专用制造设备和检测设备,探索在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智能物流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争取国内外智能装备龙头企业在合作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和功能性机构等,延伸发展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的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借助香港的科技创新资源,积极争取省级以上重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加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的引进,强化对智能装备制造的底层传感技术、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研究,加强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机器人和其他智能终端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探索由香港企业和机构打造智能装备体验店和举办面向消费者的小型会展、产品设计分享会和讨论会,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来,使产品更加贴合客户需求。
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基因检测等领域,鼓励药物和制剂生产先进技术、新剂型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创新药物和生物仿制药产业化,支持生物制药新产品通过国际认证进入国际市场,加快生物医药高端专用制造设备和检测设备、家用保健康复治疗仪器、远程医疗专用设备制造。延伸发展医药检测、产业孵化、保健护理等配套服务,形成涵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医疗健康等内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积极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机构开展合作,利用香港的生命科学国际化检测、认证、标准建设能力,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鼓励骨干企业整合行业资源,由制造链向服务链延伸,推动“研发机构+医院+企业”协同发展,提升技术研发、转化中试、生产制造等环节的竞争力。
2.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
科技服务。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培育引进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聚焦发展研究开发及其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行业,支持合伙制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支持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推动科研院校、研发机构等面向西区企业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鼓励科技咨询机构、知识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提供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
“保税+”产业。全面打造以“保税+”为特色的保税贸易、文化保税、保税研发和保税检测等行业,加快建设西区国际保税商贸聚集区。充分发挥京东等电商龙头企业和“亚链通”等跨境电商服务平台作用,促进跨境电商集聚发展,鼓励和支持大湾区的工业企业通过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平台加快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和出口转内销业务;推进开展“网购保税+跨境电商新零售”业务,提升消费者网购保税消费体验,扩大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立足文化艺术品保税仓储业务基础,拓展海外艺术品展示拍卖、鉴定修复、艺术品确权质押、艺术品周边创作等新兴文化业态的聚集发展,提升艺术品贸易的国际化、便利化水平。围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芯片和生物医药研发等优质企业,发挥保税研发企业“免证(进口许可证)”“免税(设备)”“据实核销(耗材)”的政策优势,鼓励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开展核心技术研发业务。
新型商贸。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鼓励发展无人值守商店、生鲜电商、社区共享冰箱、无人货架、无人酒店等新兴零售业态,加强与商贸领域创新型龙头企业对接,提升优化西区区级商圈。提前布局地铁5号线东延线西区站点上盖商业,规划建设现代化高端商务商业楼宇,集聚新零售、商务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培育发展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影院、24小时无人健身房、主题餐厅、会员制商店、“无人销售”商店、自动售货机等新型业态。加大对青年路、夏园等区域既有门店进行数字化和环境氛围的改造升级力度,积极推动建设智慧商圈。适度发展地摊经济,探索划定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加强规范,设立共享地摊设备,定期开展评估借道经营工作。丰富社区生活服务业,推广“互联网+生活服务”。鼓励企业发展以设计、定制、体验为特点的个性化商业模式,支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发展传统业态,逐步实现机器人导购和强化物联网应用。
3.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高端日化。引导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聚焦发展化妆品和洗涤品两大市场。推动家用护理领域改革突破,支持发展口腔护理产品、功能性化妆品、节能节水型洗涤用品,聚焦发展国内有竞争优势合成香料、食用香精等产品。做强“美妆产业”研发设计、品牌管理等高端环节,引导外资龙头企业构建“总部+研发+C2B新智造+电子商务”体系,支持安利、宝洁、高露洁等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支持规划建设美妆博物馆、专业实验室等。强化生产品控保障,深入推进质量国际比对提升专项行动。积极发展潜力大、附加值较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新兴领域,推动化工产业向下游精深加工领域延伸,鼓励开发高性能、功能化的化工新材料,提升化工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食品饮料。聚焦绿色化、健康化、个性化、时尚化方向,优化发展食品、饮料、保健品等行业。开发清凉食品饮料,拓展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与保健食品、绿色有机食品、休闲食品;鼓励营养型、健康型软饮料产品的开发、生产与制造,促进粮油食品加工向健康、方便以及功能食品方向发展,加快大豆压榨、中央厨房、消费者体验馆等项目建设。加强与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快递物流龙头企业合作,提升渠道弹性、效率和渗透率。鼓励美赞臣、益海粮油、箭牌等龙头企业提升规模、拓展市场,支持麦芽、味可美、仙妮蕾德等隐形冠军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食品研发、检验检测、食品销售、物流配送等环节,推进食品饮料机械设备技术创新与企业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制造一体化。
(二)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功能
1.建设新型科技创新载体
加强专业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引导园区内孵化器向专业型、投资型孵化器转型,鼓励港澳科研院所、机构和大湾区重点企业在合作园区规划建设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专业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探索云平台孵化、共享工厂孵化等新型孵化模式,优先引入成长型强和成活率高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依据《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聚集“黄埔人才”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对创业英才在园区创办企业给予50万元创业资助及获得股权投资机构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优质项目给予100万元创业资助,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智造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积极引入一批知名孵化机构,为在合作园区内成功孵化的优质项目提供专业的产业培育、高端培训、市场引导和资金支持。
2.扎实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园区内企业与科学城、知识城乃至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依托园区制造业基础和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参与科技攻关项目,鼓励采用产学研项目、校企共建实验室及委托研发等形式,加大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研发、定向研发及跟踪研发力度,共同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强化与广州大学城在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园区企业与高校开展研发合作,探索共建园中园、合办跨界实验室,协同开展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联合开展青年人才培养,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在园区就业创业,争取建立更加紧密的科研产业化共同体,助推园区产业创新发展。
3.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携手港澳联合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转化平台或产学研中心,开展科技成果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开发;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澳门生产力暨技术转移中心以及香港科技园、香港应科院、澳门大学合作,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强化技术交流和积极承接港澳重点支持发展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创新成果在园区落地应用。鼓励广州大学城高校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成果到合作园区转化。探索联合香港成立创投基金,推动企业投融资与孵化项目对接,增强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供给,对投资园区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且符合条件的风险投资机构给予资金奖励,培育一批根植本地的创新型明星企业。鼓励港澳私募基金向西区科技创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信贷、保险机制。
(三)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1.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
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促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车间诊断、示范数字化车间、示范智能工厂。支持港澳资本传统制造型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代人等路径的产业升级改造,推动“机器换人”“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落地。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智能制造产业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强化合作园区内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标准建设和引领作用。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嫁接互联网社区、流量平台等渠道,大力发展新营销模式,扩展全渠道服务能力。
2.大力实施高质量评价试点
探索在合作园区开展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以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为评价标准,争取试点实行差别化政策,依法依规实施税收、用地、供水、供电、供气、资金等资源要素供给价格,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探索通过提高容积率、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建立合作园区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掌握经营、用地、用能、排污等基本情况,实时更新企业数据信息,有序、高效整治和淘汰“三高一低”工业企业。提高引资质量,重点引进港澳、大湾区及国际优质企业研发、财务、采购、销售、结算等功能性机构。
3.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支持5G与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合,鼓励通信运营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制造业企业共同探索研究在5G技术条件下的协同制造与应用,开展5G+先进制造业定制化网络建设。推动制造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智能运维、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发挥宝洁中国数字创新中心龙头项目带动作用,鼓励企业整合数字技术研究、大数据、数字化供应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引导益海嘉里等更多企业“上数上云”,加速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大力引进港澳及国际优质团队,在工业设计、智能家居、绿色能源等细分领域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园区生产制造企业和下游具有需求的企业用户,促进制造商和终端用户供需精准对接。
六、优化提升园区品质,建成充满活力的幸福宜居园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化交通设施,积极推进多元活力新城改造,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探索推动存量土地盘活,大力培育合作园区绿色生产方式,努力提供更加充分的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对高端人才和各类优秀产业工人的服务保障,更好满足合作园区居民和各类就业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交通设施
1.织密交通互联互通网络
建设通用机场、高端水运、跨区城轨及快速道路等多种形式互补的大交通体系,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穗港澳出入境大楼、穗港澳游艇自由行码头,打造对接香港的高端商贸口岸;依托穗港澳直升机机场,开设更多三地互联互通直升机航线,促进三地产业、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试点开展跨境直升机服务,支持建设跨境通用航空口岸,推进低空开放领域合作,打造穗港澳低空交通走廊。积极拓宽合作园区跨境水路航线,开通往返香港国际机场、香港尖沙咀、澳门国际机场等水上客运航线;打造水上巴士枢纽站,开通番禺、南沙和天河方向的水路航班。完善轨道交通网络,配合推进广州地铁5号线延长线、25号线和黄埔区有轨电车2号线建设,加快与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连接,争取CBD连接线接入西基岛联系穗港码头,推动在岛内设置地铁站点。加快西区—麻涌、西区—化龙过江隧道建设,打造连接东莞和番禺的快速路网。
2.加快完善园区交通服务
推进港前路延长线及港前路二期、临江大道东延线、东鹏大道南延线、西区隔墙路(西出口)改造工程建设,提升与周边功能区的快速通达能力。加快推进东江大道段(保盈大道-金碧路)13个路段公交专用道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规划设置10处公共停车场,精准合理满足停车需求,解决机动车占用道路停放等问题。结合城市更新研究开通轨道站点接驳居住小区、商务商业建筑的微循环线路,完善公交站点设置,推动港湾式公交车站建设和智能化改造,开通连接合作园区全域的穿梭巴士,加强与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逐渐构建完整独立的步行和自行车慢行系统。优化交通物流通道规划,加快推进港口疏运通道建设,推动开发大道货运逐步向东江大道分流,合理设置货车掉头位,提升开放大道的通行能力,远期以东江大道为主要货运通道,在周边设立货车报关等待区,形成“客货分离”的道路交通组织模式。
(二)以更大决心推动园区品质提升
1.推进多元活力新城改造
全面推进社区更新,对墩头基旧村全面更新改造,建设集合商店、街道展览、公共艺术等鲜活的特色街市,打造具有现代都市特征的“潮”社区。完善合作区规划功能分区布局,探索建设国际化的便捷步行网络、街区。建立立体交织的城市开放空间,积极探索地下空间的利用开发模式,打造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样板区。优化港口功能,借鉴国内外老港区改造经验,针对滨水地块进行整体改造和环境整治,植入商务、商业、旅游等功能,策划打造串联工业遗产和黄埔老港、南海神庙等区域的高品质滨江创新走廊。完善文化休闲、公园绿地以及酒店、商业综合体等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向产城景融合城区转型。
2.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运营商统筹推进5G基站和网络部署建设,争取率先打造成为5G智慧园区。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工业企业设备、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互联。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加快合作园区内公共停车位智能化改造,推动实现公交站牌电子化率100%,建设完善智慧停车场,普及智慧停车诱导系统和智能充电系统,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提升道路智能化水平,及时发布实时路况、路径导航、公交运行等交通信息,提升交通出行效率。联合香港共同策划将西基岛打造成为以绿色建造、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园中园,推动合作园区内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新建产业、地产项目应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助力打造绿色智慧园区。
3.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
严守工业产业区块,加快推进片区低效闲置用地清理,鼓励通过加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等方式提升存量用地利用效率,探索旧厂自行改造与公开出让收益相当的激励机制,争取上级允许开展对具备土地独立分宗条件的工业物业产权进行分割的改革试点。强化集约用地导向,对符合规划的低效厂房,土地使用权人在按政策要求补缴出让金的情况下,可申请将地块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试点部分工业用地垂直兼容,建立容积率调节机制,建设一批“摩天工坊”,引导工业“上楼”。支持合作园区探索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腾挪转换创新模式,创建国家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试点,允许使用省预下达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解决合作园区用地紧缺问题。探索旧改产业空间、返还集体物业的批量授权,打造短期让利、长期红利持续分享的盈利模式组合和政策保障体系,形成区域性产业空间成本洼地。
4.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建设改造厂房,合理布局厂区能量流、物质流路径,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创建现代绿色型工厂和引导绿色生产。以食品饮料、日化用品等行业重点企业为依托,探索建立集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于一体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加快贯彻推进“碳达峰”,加强与香港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强化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监管,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大节能环保监察力度。大力推动码头、港口综合整治提升,淘汰落后、低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散货码头和煤码头;积极推进黄埔电厂气代煤项目,加快对恒运电厂、配套西基煤厂、油库等污染企业的搬迁或改造,大力推进管桩厂、污水处理厂的原址改造;持续改善水环境,对墩头涌、鹤子坦涌、南湾涌和横滘河沿线开展滨水地区整体改造和环境整治。
(三)有效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保障
1.加大教育医疗有效供给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推进基础教育设施增量提质,规划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及幼儿园等教育设施,探索在合作园区与香港知名学校开展合作,共建港人子弟学校、幼儿园及“姊妹学校”;支持港澳乃至国内外高水平高等院校在合作园区成立特色产业学院或举办培训班。推进黄埔区人民医院(广州开发区医院)西区院区统筹建设区域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规划新增社区卫生站,密切与港澳医疗结构合作,鼓励和支持港澳医疗服务提供主体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对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重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卫生人员的专业培训,健全应急防护物资储备保障,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2.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建设景城融合、内外兼修的高颜值现代化园区,精心策划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工业博物馆、展览馆和滨江公园等多个文化项目,结合东滘涌、西滘涌、南湾涌滨水景观带规划开敞空间,设置多个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塑造独具特色的休闲空间。增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独立的儿童活动场地,探索在沿江区域新建一批全民健身设施,修建健身步道或体育公园等,高标准建设图书馆及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选取老旧房屋进行粉刷和改造提升,打造成为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墙或巨幅涂鸦黑板;适度保留有价值的工业老建筑,探索将塔吊、海事塔、轨道、油罐等工业风设施融入到公共空间之中,适度引入若干个文化项目,形成独特的滨水区文化艺术景观,汇集多层次绿地景观系统,并利用沿江步道在各公共设施之间形成串联,方便市民及游客通过步行到达。
3.集聚用好各类青年才俊
充分利用“黄埔工匠”品牌,紧抓中国(黄埔)工匠学院规划建设契机,培养精准适用、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联动广州大学城、全市及港澳知名高度院校、智库,围绕园区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推进校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联合培养一批专业型技术型工业人才。探索建立人才、企业双向流动机制,通过规划咨询、项目合作、成果转化、联合研发、技术引进、短期聘用等方式,推进产业人才资源共享。严格落实各级各项人才政策,进一步营造优质贴心的人才服务环境,在医疗服务、子女教育、安居住房、配偶就业等方面为高端人才提供服务保障。加大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统建力度,鼓励配套建设产业工人住房,针对基层员工租房难租房贵等问题,由政府联合企业在园区邻近区域承租整栋楼房并进行改造,以低于市场租金一定比例的价格优先提供给符合条件的企业员工。
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心聚力保障规划实施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坚决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合作园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的全过程。加强合作园区“十四五”规划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加强与职能部门、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有序推进“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任务,形成党领导合作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政策叠加协同作用,研究制定支持合作园区开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争取早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支持将合作园区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大湾区广东省重大项目清单,争取省支持授权合作园区制定相关港澳专业人才执业管理办法(国家法律法规不允许的除外),探索在存量用地二次开发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创新性推出涵盖税收、人才、土地价格、租金补贴、用地、能耗、金融方面的扶持政策。
(三)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把握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充分认识中美经贸摩擦常态化、复杂化态势,加强分析研判,完善企业重大危机预警救助和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稳妥防范化解产业链过快、大面积向外转移风险。注重防范处置风险过程中的衍生风险、次生灾害,提前做好相关政策试点等方面的风险评价和防控预案,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规划编制部门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及时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强化发展规划实施
强化合作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市、区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有机衔接,确保发展规划在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上方向一致。细化分解合作园区“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做好重大事项的跟进研究,注重以规划带动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合作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落到实处。提高规划知晓度和执行力,最大限度凝聚合作园区改革创新、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合力。
附件
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
(西区产业园)基本概况
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是以广州开发区西区产业园为主体,面积19.1平方公里,是穗港智造合作区(总面积56.39平方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及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日用化工、食品饮料两大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制造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支柱产业,强化科技服务、“保税+”产业和新型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西区产业园隶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广州开发区最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之一,坐落于黄埔区最南端,处于珠江、东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1984年国家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源地,规划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6平方公里。
穗港智造合作区空间范围图
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西区产业园)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区位示意图
西区产业园空间范围示意图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19055770号-4
Transverture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td, Guangdong Branch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尚层国际1601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2066号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东莞市大朗镇富丽东路226号松湖世家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