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董事之家 财务创新全球化研究 商务创新与全球化 教育系统 专精特新企业 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 集团管控 通商董事会馆 全球ESG政策法规 转创全球科创智库 CRS中心 雏鹰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国际税务研究所 瞪羚企业 管理创新与全球化 企业治理
电子商务师 知识产权发展 价值共创 企业科创管理 知识产权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电子商务 全面质量管理 移动支付 私营经济 企业经营 商业模式创新 灯塔工厂 企业产品创新 客户与营销 专利 商标 著作权 商业规划 产品检测 金融科技 海关知识产权 企业创新绩效 地理标志保护 价值网络 企业创新管理 科技管理创新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发明专利 版权 精益创新
十四五规划专题 碳达峰中和计划 科技创新 全过程工程 环保技术 数字化转型 碳排放管理 供给侧改革 转创国际技术转移 数控工厂 碳排放管理会计 全面绩效管理 应对气候变化 组织变革与管理转型 国有资产管理 进出口企业管理 盈利模式转型 绿色能源与碳核算 气候审计与鉴证 数字化监管
广东股权交易中心 私募热点 私募投资 投融资简报 项目投资决策 案例研究 内保外贷 气候投融资 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 供应链金融 银行境外贷款 前海港企贷 投资系统 知识产权金融 股权投资 风险投资 股权质押 企业投资 股权激励
“锂电池之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于2021年11月提到:“5到10年之后,目前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就会被消耗殆尽。”有限的锂、钴、镍资源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天花板。过去几年,资源的短缺让制造动力电池的各类原材料出现了惊人的涨幅。解决资源约束的思路之一是对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有限,循环无限”。此外,我国在锂、钴、镍资源方面均十分匮乏,对外依存度高,在不确定因素日益增长的今天,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还具有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安全的作用。
电动汽车通常需要在5~8年后更换动力电池,当前的电动汽车销售量决定了几年后的退役电池数量。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销量和巨大的市场前景,给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市场提供了确定性的担保。庞大且确定的市场容量,吸引了大量企业涌入。进入门槛较低导致了鱼龙混杂的局面出现。行业内不乏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更多的却是规模小、技术差、管理粗放,甚至不符合资质的“游击队”“黑作坊”。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及不确定的技术和政策。
回收后的退役动力电池,根据状况可以进行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梯次利用是指将退役动力电池包进行检测、拆解,然后将一致性好且具有相同容量的电池模块重组,制成梯次利用电池应用于储能及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再生利用是对性能较差的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放电、拆解、粉碎和分选,分类回收各种有价材料。无论哪种处理方式,其产出的产品均为功能性的产品,竞争的关键在于产品的性能和价格。由于投入“原料”(即退役电池)类似,故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了产出品的性能,如再生利用原料的纯度、梯次利用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
使用多年的退役电池危险性高,存在起火爆炸的风险,因此,其运输、储存、包装等有着较高的要求。退役电池在收集、转运环节也会产生较高的成本,所以物流成本较高。在行业参与者众多的情况下,保持退役电池回收量的稳定也十分必要,因此,该行业对供应链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从收入角度看,由废旧电池制成的梯次电池或电池原料,其销售价格取决于产品的性能,而这又进一步取决于生产企业的技术能力。从成本角度看,生产成本和环保成本的大小也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能力,同时,由于废旧电池的回收具有逆向物流的特点,供应链和物流的成本占比较高,所以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本文根据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的特点并结合当前学术研究的成果,提出技术水平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是企业在该行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结合格林美的案例进一步说明,创始人对技术创新的重视、高额的研发投入以及完善的研发激励机制是实现技术优势的保障。案例也表明,创始人具有良好技术背景的初创企业侧重自主研发能够提升研发效率和产业化水平。案例还表明,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确保供应源的稳定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所在,同时,技术研发能力能够促进企业供应链的扩展并完善其全球化布局。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包括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的研究、通过供应链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研究以及研发与竞争优势的研究3个方面。
退役动力电池再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得到了较多的研究,证明了该行业的价值。Cready等[1]探究了将退役电池用于各种可能领域时的技术以及经济潜力,并提出了4种可能的用途:(通信)传输支持、轻载商用负荷跟踪、住宅负荷跟踪和分布式电信备用电源。Lih等[2]从成本、商业模式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了退役电池回收利用的可行性,认为采用恰当的商业模式可从退役电池的回收利用中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并估算出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的利润率可达39% 左右。类似的文献还包括:Ahmadi等[3]估算了在加拿大使用梯次利用电池用于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时的碳减排放效益;Sathre等[4]估算了在加利福尼亚州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环境效益;Hao等[5]以中国企业为背景,证明了回收利用退役电池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Madlener等[6]研究了退役电池应用于住宅储能的经济可行性。此外,Chen等[7]也论证了电池回收在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供应不稳定方面的必要性。由于回收再利用动力电池存在一定的环境效益,具有正外部性的特点,故对该行业进行补贴以激励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8-10]。
供应链管理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Tang等[11]对比了制造商回收、第三方回收、零售商回收、两方合作回收和三方合作回收等不同模式,论证出制造商与零售商回收模式中的社会总福利相对较高。卢超等[12]研究了市场需求不确定和回收产品质量存在风险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回收定价和协调机制问题,对比分析了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供应链的绩效差异,并提出了风险共担的契约机制。周兴建等[13]分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池回收供应链模式,指出区块链技术下的回收供应链模式的效率高于传统回收模式,同时,制造商联合体模式和第三方模式下回收效率最高。谢隽阳等[14]构建了整车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第三方回收拆解企业的三方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分析了均衡状态下的回收渠道选择以及投入决策等。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确保竞争优势和提高组织绩效的战略工具[15]。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公司通过开发自己的特定资源和能力来生成竞争优势[16-17]。从供应链的角度看,组织间关系作为超越组织限制的战略资源也是生成竞争优势的来源[18-19]。从动态能力的角度看,企业需要通过调整其供应链的资源来应对不确定的环境。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以应对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20],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上下游企业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也因此被视为一种动态能力[21]。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也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Li等[22]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实践(包括战略供应商伙伴关系、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共享水平、信息共享质量、延迟差异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指出更高水平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可以增强竞争优势。不少文献以Lee[23]提出的3A(敏捷性、适应性和利益一致性)供应链理论为基础,实证检验供应链的敏捷性、适应性和利益一致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Lee 的分析框架,Gunasekaran等[24]系统回顾了供应链管理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文献。Alfalla-Luque等[25]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供应链的敏捷性、适应性和利益一致性对竞争优势(通过成本、质量、交付可靠性、灵活性和财务指标衡量)的影响。供应链的适应性对竞争优势的所有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供应链的利益一致性也会影响竞争优势的大多数维度,供应链的敏捷性则仅仅影响竞争优势中的财务维度和灵活性维度。此外,Kwak等[26]的实证研究表明,供应链创新对风险管理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又对增强竞争优势产生重大影响。Chen等[27]通过京东案例说明供应链金融能够帮助企业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Kalaitzi等[28]则验证了供应链分析工具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绩效。
课堂当中教师通过留下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掌握情况进行查缺补漏。课外时间里,学生通过自学,对课上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发散,让学生能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知识进行自觉主动的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课外阅读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书籍,引导学生进行文史方面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在进行阅读练习时对分析文章的中心或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有很大的帮助。
研发投入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9]。创新能力以及研究开发所形成的专利会形成隔绝机制,保护企业的竞争优势以阻止竞争对手的模仿,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30],因此,学术界对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31-3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创新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33]。研发的国际化通过提升动态能力来提升企业绩效[34]。
企业的研发模式通常分为自主研发[35]、产学研合作[36]和外部企业合作研发[37],而企业研发模式也会对创新整体效果和企业价值增长产生重大影响[38]。作为后发国家,我国企业的整体创新活跃度不高,并不热衷于突破性创新[39],而产学研的模式对企业的技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40]。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研发模式和研发投入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俞彬等[41]结合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探讨了不同研发模式(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外部企业合作研发)在中高端制造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欧阳桃花等[42]复盘了中国盾构机的发展历程,提炼出了“双循环创新组织模式”,以解决资源薄弱和受技术封锁企业在应对发展初期的“冷启动”悖论以及快速成长期如何平衡新产品技术升级与老产品迭代创新之间关系的问题。企业也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调整研发投入,以主动适应环境、追求创新和获取竞争优势[43-44]。具体而言,产品周期往往表现为探索与利用的循环更替[43],因此,企业在早期突破性创新阶段研发投入较高,而在利用式创新阶段则研发投入较低[45]。
综上可知,目前退役动力电池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的研究是较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对行业或产业方面的研究,则多集中在新闻报道层面,内容主要聚焦在对现有行业问题的描述和总结,研究内容较为宏观。此外,目前并无研究对回收再利用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尤其是从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本文深入分析行业的特点和对行业内企业的要求,并以格林美公司的实践为案例,阐明业内企业的发展策略,指出企业如何以研发和供应链管理获取竞争优势。
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且随着各国陆续发布燃油车禁售计划,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将在全球呈现爆发式增长。因此,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庞大而确定。未来,随着电动汽车退役量的激增,退役电池占据原料供应更大的比重。具体而言,当电动汽车销售量进入成熟平稳期时,每年的退役电池数量与新装机量将大致相等,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即可满足新电池的需求,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的重要性更加显现。
上千亿规模的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具有经济、环境的巨大效益,也是保障我国动力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环节,具有战略意义。行业的稳定预期值得企业进行战略性投入。从长期看,随着市场环境的规范化,大量技术和管理水平低的企业会逐渐淘汰出局,而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因此,企业需要持续地进行技术研发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企业提供的产品为梯次利用电池或电池原料,产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技术指标上。原材料的纯度、梯次电池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些指标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并由企业技术和工艺水平所决定。此外,由于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打造长期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
鉴于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存在的安全和环保风险,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从排放标准、回收率等方面对企业进行约束。如《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对材料的回收率、废水循环利用率、环评制度、污水排放许可证等进行了规范要求。此外,退役电池的运输、包装、存储等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标准和法律出台。近年来,随着涉及动力电池的各类安全事故的频发,可以预见,行业的政策要求会逐步提高,扶优汰劣的支持与惩罚措施也会逐步完善。因此,只有技术实力不断进步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巨大的市场容量以及电池原材料价格的飙涨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参与。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初,现有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超过4万家。其中,2021年新注册2.44万家,同比增长635%。此外,还有很多未注册的不规范企业。在回收再利用行业,一直存在着“游击队”和“正规军”的竞争问题。由于不受监管的游击队在环保方面投入不足,故生产成本较低,进而能够以更高的价格从市场上收集退役动力电池,最终导致正规军“吃不饱”,产能利用率低。如何从源头上保障退役电池的供给,即加强供应链的管控是回收再利用企业的重要要求。
在运营层面,动力电池退役的时间、数量和地点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供应的不确定性是回收再利用行业的特点之一。无论是运营层面还是战略层面,回收再利用企业均需要维持稳定的货源,供应的稳定性具有特殊的价值。此外,由于锂钴镍等电池材料的商品属性,其价格相对透明,因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非常重要。
2001年,格林美在深圳成立。2010年,格林美于深交所上市,成为“开采城市矿山”第一股。格林美最早的业务是废旧电子电气的回收再利用,顺应了国家产业发展的趋势。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格林美武汉工厂。2015年10 月,格林美正式进入电池正极前驱体行业。截至2019年,格林美正极前驱体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前驱体销售量连续3年(2017~2019)位居世界市场供应量第一。2021年,格林美进一步调整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聚焦于锂电池的产业链,并开始将电子废弃物业务分拆上市。目前格林美员工约7 000人,净资产超160亿元,在全国建有16个循环产业基地。
格林美于2018年荣获达沃斯“全球循环经济跨国公司奖”,并在2020年中国企业专利实力500强榜单中位居第159 名,排在中国商飞、科大讯飞之前。2020年,武汉格林美的城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创新模式荣获“保尔森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奖”。
在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和正极材料领域,格林美的专利申请数量是同行业企业的10 倍以上。为此,格林美还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组建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上市公司报表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库总结了格林美与友商的专利申请量,以及含金量更高的国际专利申请量(PCT),如表1所示。显然,格林美相比于国内友商,在专利申请量上存在着巨大的领先优势。2019年,格林美用39项专利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提供的3亿元质押贷款。先进的技术也赋予了产品优秀的质量,进而打入全球主流电池生产商的供应链。同时,格林美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单位,享有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的待遇。
表1 格林美及同行业企业专利申请量1)
Tab.1 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filed by GEM and enterprises in the same industry
3.2.1 格林美技术优势的驱动因素 格林美在专利数量上的巨大优势,应归功于创始人为企业注入的创新基因、巨额的研发投入和有效的创新管理制度。
(1) 创始人为企业注入的创新基因。格林美的创始人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专业,并留校工作多年,具有重视科研创新的价值观。创始人坦言“科技创新已成为格林美的基因,深入骨髓”,“一直是以科技创新的思维主导着格林美的发展,敢于为技术为人才为高端装备大手笔投入”2)。
(2) 巨额的研发投入。巨额的研发投入是格林美能够实现技术优势的第2个原因。在研发投入方面,2018~2021 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 5.96 亿元、6.68亿元、6.18亿元和9.96亿元,占净利润比例分别为 81.59%、90.84%、149.72%和107.91%。企业的重金投入,让格林美拥有了全球一流的研发设备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进而吸纳了最高端的人才。格林美自建有“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并建成2个博士后科研站,组织开展研究工作。
(3) 有效的创新管理制度。有效的研发管理和激励制度是提升研发效率、将研发投入转化为科研成果的重要支柱。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是对科研管理激励制度的一个重要启示。在这方面,《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可以视为格林美自己的《拜杜法案》。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在研发项目结题后,将会获得2~30万的创新奖励。一旦研发成果产业化,研发团队或个人将会享受到成果产业化利润最高20%的分红,享受时长最长可达10年。格林美还给予领军人才每年200万的可自由支配经费3)。这些激励制度调动了研发人员的热情。
3.2.2 格林美的研发特点
(1) 自主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俞彬等[41]通过对舜宇光学的案例研究,总结了从初创期产学研合作为主导到成熟期自主研发为主导的动态多元研发模式。对格林美而言,由于创始人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具有较好的技术积累以及相关人脉等资源,此时的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欧阳桃花等[42]指出,为应对技术赶超起步期存在的“冷启动”悖论,后发企业选择合适的技术追赶起点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格林美的研发以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超细钴镍粉体作为技术追赶的起点,原因在于钴镍粉是世界稀缺战略金属,应用范围广泛,且该技术当时被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垄断。随着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格林美组建了世界级的实验室,并已组建博士后工作站,加强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同时扩展产学研合作的范围,能够与清华大学、牛津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因此,对于创始团队具有较好的技术背景和资源的企业,初创期采取自主研发的模式能够降低研发的沟通成本,提升研发的产业化水平。
(2) 从以获取订单为目的的研发到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研发。用户不敢用后发企业生产的复杂产品会加剧“冷启动”的悖论。初创时的格林美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彼时用户把循环产品当作垃圾。然而,由于攻克了循环再造超细钴镍粉末的关键技术,格林美推出了免费试用加性能参数与原矿产材料比对的活动,以此争取客户资源。随着对产品质量认可的客户越来越多,格林美也走出了创业初期的困境。在公司切入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赛道后,为获得大客户的订单,格林美投资2 000余万元组建高规格的工程实验室,以满足客户的需要,进而推动格林美电池材料成功打入三星与CATL国际供应链。
随着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经验和人才的积累,研发的方向也从获得订单的应用型研究,进一步扩展到基础研究领域,进入到技术的“无人区”。通过提前攻克核心技术,帮助企业掌握行业话语权,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壁垒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1 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这是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的观点。格林美的一系列实践也体现出其对供应链的重视。格林美打造了一条“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电池包再造-新能源汽车服务”新能源闭环供应链。
3.3.1 格林美确保供给与需求的供应链实践 确保供应链上游资源供给的稳定与多元化是格林美当前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如上文所述,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产品的收集与货源保障是该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业务重点转向退役动力电池业务的格林美,首先要对退役动力电池的供应进行保障。格林美已与比亚迪等全球330余家汽车厂和电池厂签署协议,建立废旧电池定向回收合作关系。通过废旧电池回收电池材料是保障原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格林美建设一级终端回收、二级回收储运、三级拆解与梯级利用、四级再生利用的“沟河江海”型全国性回收网络体系,最终形成“签约合作50%、回收30%”的格局。此外,格林美在深圳、武汉、天津、河南等地建设了7个报废汽车处理基地。随着新能源汽车报废量的提升,报废汽车自带的动力电池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废旧电池供给来源。
由于动力电池的退役量明显低于新电池的生产需求,原材料的缺口依然较大。假设新能源汽车生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0%,同时假设动力电池平均服役时间为5年,则每年退役电池的数量仅为新生产电池数量的27%。因此,当前以退役动力电池作为原材料,远远不能满足新电池生产的需要,存在巨大的缺口。这一趋势,一方面要求格林美从矿产资源中获取原材料;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随着电动汽车增长率的降低,退役动力电池占据原料供应更大的比重,格林美的价值将越发显现。
为获取规模优势和供应链的议价能力,格林美一方面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另一方面加大对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以打造成为电池材料领域的重要供应商。格林美与其他公司联合在印尼投资收购镍矿资源,并将于2025年达到10万金属吨的年产能,以应对三元电池高镍化的趋势。对于钴资源,格林美与全球最大的钴资源供应商嘉能可签署战略采购协议,在2020~2024年,嘉能可将向格林美供应不少于61200 t钴金属的钴资源(粗制氢氧化钴原料)。格林美还与中冶瑞木、托克、力勤等国际矿产巨头建立了稳定的钴镍原料供货关系,保障了钴镍原料的战略供应。
在下游客户资源方面,作为电池三元前驱体的主要供应商,格林美已经合作的下游客户涉及电池行业的主要制造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LG 化学、三星、亿纬锂能等。科技实力保障了格林美的产品质量,进而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供应商。在资源短缺的行业趋势下,产品的市场销路并不是值得担忧的问题。
3.3.2 技术研发促进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 格林美通过研发获得的技术优势为其供应链的完善提供了保障。格林美的供应商和下游用户均为规模庞大的巨头型企业。当前,动力电池材料的最终需求方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 化学、三星等电池巨头,这些企业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和市场地位。打入这样的供应链,优势在于能够降低供需风险,不足在于缺乏供应链的主导权。格林美凭借卓越的技术,在产品质量和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能避免供应链上下游的挤压,有一定的话语权。
技术创新能力也是格林美进行供应链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保障。2017年,我国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据世界总销量的45%。目前,各大新能源车企也开启了向欧洲出口新能源车的征程。全球化布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公开的报道显示,格林美已经在2021年完成韩国浦项动力电池回收基地的建设,并在印尼进行了实质性布局以保障镍资源的供给。2016 年,格林美收购德国BAMETA GmbH 公司30%的股权,以提升公司有色金属废物回收利用的综合分选技术,并扩大废旧金属供给的来源。此外,2016年格林美与南非夸纳省、德班市政府签约,投资1.1亿美元建设全球钴镍原料回收基地。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必然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格林美从事的回收再利用业务,涉及较多的环保、排放等议题,国际化过程中面对着各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不同的政治和法治环境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凭借研发的持续投入,格林美能够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进而在产品质量、生产过程、污染排放等方面不断满足欧美苛刻的标准和要求,实现供应链全球化的布局。
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后产业,具有确定且庞大的市场容量。该行业目前具有市场前景确定、行业竞争激烈、不规范企业多、受政策影响大以及技术进步速度快的特点。针对该行业的特点,业内企业应树立起长期的发展观,注重研发创新,并加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调与合作,进而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格林美作为典型的业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制度、投入和研发成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体现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观,也契合了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注重与上下游企业的长期合作,对稳定供应和需求、降低经营不确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研发模式方面,公司注重自主研发,同时,研发的驱动因素从初期以获取订单为主到后期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主。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从研究内容看,已有研究侧重于行业问题及现象的简单描述,或者是对具体运营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而本文从行业视角提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和业内企业经营应该遵循的原则与重点。
(2) 首次明确提出技术研发与供应链管理是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的两大关键问题,并指出了技术研发对企业增加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以及供应链的国际化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3) 通过格林美的案例,验证了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格林美在自主研发模式和研发驱动因素的动态转变。
本文为相关企业的实践提供了借鉴参考。具体而言,首先,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企业要具有长期的经营意识,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以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在技术研发方面,高层重视、研发投入以及研发激励制度是获取技术优势的成功经验。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最重要的是保证原料供应的可得性,因此,从源头控制退役动力电池是供应链管理的重中之重。其次,对于回收行业原料供应的不确定性和物流的高成本,需要企业切实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以降低成本。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19055770号-4
Transverture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td, Guangdong Branch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尚层国际1601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2066号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东莞市大朗镇富丽东路226号松湖世家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