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0PXQFQ7Y(P~4838LJ_]L.png

管理培训搜索
18318889481 17875936848

管理
| 并购重组

破产重整 不良资产处置 重大资产重组 破产管理人 并购重组 管理控制与企业合并

| 转创国际企业研究所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 董事之家 专精特新企业 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 集团管控 民营企业与经济 通商董事会馆 雏鹰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瞪羚企业 企业治理

| 创新创业

信息与软件 系统集成 创新创业创投创意 BIM工程 人工智能 互联网+ 网络工程 电子商务师 制造业创新 乡村振兴工委会 数字经济 价值共创 企业科创管理 视觉传达设计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别分表》 创新创业与可持续 电子商务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创新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 移动支付 私营经济 企业经营 商业模式创新 数字转型 灯塔工厂 企业产品创新 客户与营销 专利 商标 著作权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商业规划 产品检测 金融科技 企业创新绩效 价值网络 企业创新管理 科技管理创新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发明专利 技术投资与并购 版权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精益创新 绿创中心

| 转型升级

十四五规划专题 科技创新 全过程工程 转型升级 绿色建筑 环保技术 装配式建筑 并购重组动态 节能减排咨询 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转型升级 碳排放管理 工业转型升级 教育转型升级 外贸转型升级 能源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 企业转型升级 地产转型升级 制造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转创国际技术转移 数控工厂 工业互联网 绿色转型升级 碳排放管理会计 服务业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 全面绩效管理 工业物联网 组织变革与管理转型 产业科技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转型 盈利模式转型 绿色能源与碳核算

| 投融资规划

广东股权交易中心 私募热点 私募投资 投融资简报 案例研究 内保外贷 融资策划 气候投融资 供应链金融 银行境外贷款 前海港企贷 知识产权金融 股权投资 风险投资 股权质押 企业投资 股权激励 内部控制准则

| 管理咨询

工程造价 管理会计 企业内控管理 医院管理 物流与供应链 预算管理与会计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财务经理人 转创产研 家族企业管理 企业价值 企业发展管理咨询 企业能源效率 管理培训 质量管理 流程管理 精益生产 商业策略 企业技术与绩效 中国卓越管理公司 数据分析 核心业务运营 制度智库 投资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许可证 管理咨询 可行性研究 商业计划书 绩效评价 预算评审 绩效考核 企业运营 价值创造 商业模式评估 内部控制政策

| 企业管理可持续

建筑工程管理 消防企业管理 安全企业管理 乡村振兴 制造企业管理 卫生企业管理 工程管理中心 企业质量管理 科技企业管理 医药企业管理 产品质量管理 电力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 食品企业管理 工业企业管理 软件企业管理 能源企业管理 智能企业管理 汽车企业管理 环保企业管理 进出口企业管理

| 环境评价与双碳计划

碳达峰中和计划 环境影响评价 双碳补贴 环境评价 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 气候变化与脱碳管理 生态环境合规专题 气候审计与鉴证

|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会计 劳动关系协调 高层次人才 人才引进 薪酬管理 入户落户 培训与开发 人力资源 股权激励与绩效考核 薪酬激励 人社中心

| 咨询与战略

招标投标 项目管理 家族信托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IPO咨询 独立董事 关联交易管理 跨境资金集中运营 信息披露管理 董事会治理 保险公司绩效评价 资产负债管理 企业管理与战略 资金信托 内部控制质量

| 转创产研

新鲜牛肉市场 教育产业 体育产业 中医药产业 新能源产业 能源与电力 酒店业 电子信息产业 预制菜产业 信创产业 网络安全产业 轻纺工业 服装服饰 安全与应急产业 无人机 餐饮美食 奶茶饮品

| 供应链管理的兴起:新动能、新特征与新学科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企业管理可持续 > 工业企业管理

摘 要:通过历史追踪,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和过程,认为改革开放是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外部压力,经济、社会、技术发展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内生动力,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新动能。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了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内涵、功能、构成以及供应链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并深入分析了供应链管理的新特征。通过学科发展评估,认为建立供应链管理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从学科设置目的、学科定义、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学科层次、学科结构、学科属性、学科分类、学科框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供应链管理新学科的具体设想。最后,提出了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新特征开发供应链管理新动能、构建供应链管理新学科的相关建议。研究结论可以丰富人们对供应链管理本质特征的认识,对改善供应链管理、构建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及学科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新动能; 新特征; 新学科; 学科建设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供应链成为广受人们关注的新兴词汇之一。比如,2020年3月26日,在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召开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声明,要努力解决全球供应链中断问题,保障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在此次峰会上,供应链成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共同关心的话题,彰显了二十国集团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决心。实际上,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一不与供应链紧密相关,供应链越来越成为全球性话题。我国非常重视供应链,《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重塑供应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供应链管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来培育。为了开发和利用这个新动能,重塑供应链,需要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因而,供应链管理在我国悄然兴起。虽然供应链管理如此重要,但人们对其认识才刚刚开始。本文将通过历史追踪,分析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和过程,通过文献梳理,厘清对供应链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归纳并深入分析供应链管理的新特征,通过学科发展评估,提出构建供应链管理新学科的具体设想,旨在为供应链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借鉴。

二、供应链管理兴起的过程和动力

(一)供应链管理兴起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至今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其兴起更是最近20年的事情。据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教授马丁·克里斯多夫考证,基思·奥利弗和迈克尔·韦伯1982年在一份白皮书中提到,按照传统的方式,在供应链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等环节的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中寻找经销商的方式已经不再奏效了,因此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供应链管理[1]。这是供应链管理概念的首次提出。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约翰·门泽尔认为,美国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讨论供应链管理[2]。供应链管理在国外的兴起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1996年供应链运作参考(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SCOR)模型在美国的诞生[3]。该模型的目的是通过应用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和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等进行企业内外的流程与信息整合,该模型的应用促进了供应链理念的普及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二是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标志着美国企业界从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的转变。此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开始在全球传播,物流管理加速向供应链管理转变,供应链管理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课题,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如密歇根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都开设了供应链管理学士、硕士、博士培养项目。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教授理查德·鲍德温认为,19世纪开启了供应链国际化,20世纪形成了供应链全球化,21世纪追求全球供应链,全球供应链改变了世界[4]。通过检索美国政府相关机构的网站发现,2011年,美国商务部成立了供应链竞争力咨询委员会;2012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标志着供应链管理首次在美国政府战略决策中得到应用。

我国学术界对供应链的关注始于物流管理,197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物流管理的概念后又引进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国外情况类似,我国的供应链管理从物流管理进化而来。我国学术界存在着聚焦于运营管理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流派及聚焦于供应链优化决策的“供应链博弈与优化”流派[5]。到2020年,中国学者的供应链研究水平已经可以与世界领先水平媲美,研究成果频频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截至2020年3月20日,通过检索中国知网1997—2019年的CSSCI、CSCD论文发现,篇名中含有“供应链”的论文为7 927篇,最早发表于1997年;通过检索LetPub网站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1997—2019年资助项目名称中含有“供应链”的项目为381项,最早1998年开始资助;通过检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发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2019年资助项目名称中含有“供应链”的项目有110项,最早2002年开始资助。可见,中国学者研究供应链的过程与发达国家同步。全球广泛兴起的供应链意识和供应链实践,对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出了巨大需求,大学也兴起了供应链人才培养热潮。通过对教育部及相关高校网站信息的统计分析发现,到2019年年底,我国已有2 000多所高校有团队开展了供应链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有25所高校开设了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超过700所高校在相关学科下设立了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通过文献研究和历史追踪发现,国内外供应链管理概念始于企业运营,成于政府实践,兴于学界研究,盛于大学教育,但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尚在建设中,需要加快开展供应链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二)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动力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兴起源于改革开放获得的外来压力,改革开放激发了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变革、政府治理的内生动力,外来压力和内生动力共同作用,快速提升了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被提升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国家治理的巨大推力。

1.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外来“压力”

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更是发展动力。正是这样的动力首先推动了物流的发展,然后推动了供应链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兴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批准了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巨大的市场、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及土地等生产要素、优越的招商引资条件,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纷纷来华设立工厂和分销中心。我国企业通过“三来一补”等形式被成功地编织进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网络[6],跨国公司的物流需求迅猛增长,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仓储运输体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需要,因此全国开始频繁出现道路拥堵、铁路车皮紧缺、港口压船压港、冷库资源不足、配送中心短缺、海关保税仓库少、通关手续繁杂、第三方物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导致供应链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通过整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公布的全国物流成本数据发现,1991—1998年,中国每年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都在20%以上,1991年更是高达24%。为了克服物流短板、降低物流成本,国家持续大力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冷库、配送中心、保税区、保税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存在资源错配问题,但还是弥补了物流基础设施短板[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数据,我国1988年才开通第一条高速公路,当年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00公里;到1997年,总里程为4 800公里;2019年总里程高达14.26万公里,为全球第一。同时,借助“三金工程”和“商业自动化工程”等项目,我国大力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互联网、EPOS、RFID、GPS、WMS、TMS等物流技术及运营管理系统在物流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到2001年,中国物流的主要瓶颈被一一打破,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建立,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8%。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快速兴起。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外资以更大规模进入中国,世界500强中几乎所有制造企业都陆续在中国设立了工厂或者销售商品,中国不仅很快成为世界最大新兴市场,而且迅速成为全球供应链中心、世界制造中心。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部分跨国公司都采用“五个集中统一”的全球化、集约化运营模式,即全球集中统一预测与规划,全球集中统一采购,全球集中统一工厂布局及产品生产与组装,全球集中统一产品销售,以及全球集中统一售后服务。而要做到这“五个集中统一”,就必须对承担配套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成百上千的相关企业的相关资源和功能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协调组织和监督控制,这就是供应链管理。2001年,中国刚刚加入WTO,供应链管理在国内还只是概念,跨国公司已经在国外实施了供应链管理20多年,其形成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成为国内企业的标杆。国内企业通过加入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不断学习创新,促进了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8]。党的十八大以后,由于实施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中国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外资带来了更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推动领先的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获得了来自外部世界的强大发展动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技术、政府治理的发展,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国内国外市场的接轨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兴起。

(1)来自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原动力,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宏观上看,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外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中国集聚,国内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在中国的跨国公司集聚。通过优化整合国内外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编织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因此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大幅提高。通过分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数据发现,我国外贸依存度1978年为10%;2001年猛增到38%;2006年达到65%的历史最高点;2001—2014年平均高达51%,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时期。1978—2019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平均维持在35%的高位,彰显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特性[9]。在外向型经济中,一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往往要涉及不同国家数以百计或千计的企业,对这些企业的协同配合进行管理已远远突破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必须建立上下游及其配套企业的合作机制,进行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广泛合作。这正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供应链管理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新动能[10]。第二,从微观上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改善服务、降低风险成为竞争的主要诉求,单个企业在以上方面的改善空间越来越小,但供应链上下游及其配套企业在专业化基础上进行一体化合作就可以释放巨大潜能,因此,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第三,从典型案例看,供应链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性公司,出现了许多最佳商业实践[11],如宝洁与沃尔玛的VMI合作模式,戴尔的“低空高飞”直销模式,丰田汽车的“JIS+JIT”生产模式,耐克的全球轻资产虚拟经营模式,苹果、华为与台积电/富士康的代工合作模式,利丰集团的一体化供应链模式,等等。这些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带动了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快速应用。第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规模正在向世界第一冲刺,经济结构正在加速调整,中国与美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将会“狭路相逢”,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愈加重要。因此,中国企业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挑战,必须树立供应链管理意识,掌握供应链管理技术,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主动构建全球供应链。

(2)来自社会进步的动力。相比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是短板。社会事业关乎民生和社会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事业受到高度关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此也促进了人们对社会领域供应链管理的关注。社会事业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区建设等。与经济领域相同,社会领域的事业最后都要通过企业或组织形成供应链来具体推动实施。为了提高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需要上下游企业或组织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业务合作协同,因此,供应链管理逐步兴起。

与经济领域不同,社会事业的供给与需求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供给与需求的主要对象不是商品而是服务,包括围绕社会道德、社会法制、社会秩序、社会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文化、知识、技能、安全、健康、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务。第二,需求更加个性化,而服务无法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批量提供,因此供给成本高。第三,需求永远在提升,供不应求是常态,因此,社会事业永远都需要加大供给。第四,供给需要独占社会资源,具有垄断性质,缺少竞争,因而面临着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风险。第五,为了保护需求方利益,政府对供给价格、供给方式、供给内容等有约束,供给方无法依靠满足需求而营利,往往需要政府补贴。第六,供给方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许多供给方都是“事业单位”,或是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大部分都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社会进步就是社会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过程,也就是在政府的干预下,社会服务供给方和社会服务需求方组成的社会供应链上下游组织或个人动态合作博弈的过程,这就是社会领域的供应链管理过程。社会领域的供应链管理比经济领域的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社会进步促进了供应链管理在这一领域的兴起。

社会承载着国家的一切,社会发展反映了国家发展的最终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当今时代,经济及其他领域的供应链与社会领域的供应链相互交织、相互共享、相互影响,供应链管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动力,因而成为经济和社会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

(3)来自技术变革的动力。技术变革产生新的技术标准、技术手段和技术装备,催生新的组织模式和应用场景,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兴起。传统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采用自身标准进行采购、生产、销售及相应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活动,往往形成企业壁垒、信息孤岛,导致流程繁复、透明度差、库存等资源重复配置,因而供应链成本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差。21世纪以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跨国公司纷纷转向从低成本国家采购,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采用现代信息及通信技术,通过在供应链上推行核心企业标准,提高资源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配套化程度,促进供应链运营的专业化、协同化、透明化、智能化,提高供应链资源配置柔性和效率,降低供应链总成本,使得供应链管理的潜力进一步发挥。加入WTO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力度,各行各业的跨国公司竞相汇聚中国,带来最新的国际标准、先进的技术、现代的装备、创新的模式,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创新供应链应用场景,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智慧供应链网络,解决了传统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有力推动了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兴起。

(4)来自全球治理的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全球供应链加速构建。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主导权、话语权之争摆上桌面,大国博弈加剧。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加,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构建中国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但2017年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世界了发生重大变化。特朗普政府实施“美国优先”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退出多边协议,重新谈判双边协议,大行贸易保护,不遗余力且毫不掩饰地遏制中国发展,挑起“史诗级”贸易摩擦,强力维护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供应链治理体系,并竭力将中国排除在外[12]。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以“国家安全”为幌子,以“301调查”“232调查”“337调查”为依据,以“实体清单”为手段,截断以中美贸易为支点的大批中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使中兴等公司一度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美国政客至今仍在对华为5G全球供应链进行围追堵截。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3月28日,美国已将187个中国企业或个人列入“实体清单”。另一方面,美国以“贸易公平”为幌子,对华加征高额关税,截止到2020年3月,已分5次对约55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30%的关税。为规避“实体清单”和高额关税,中美两国相关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不得不在中美两国以外重新选择供应商、重新布局工厂、重新构建贸易渠道,全球供应链因此正在重构,供应链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中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必须找到全球供应链治理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源自改革开放,源自我国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及参与全球治理的内在需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完善全球治理的必然结果。供应链管理源自发展,也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三、供应链管理的新特征

以供应链为单位进行管理是对传统的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管理的一次革命,供应链管理将在未来几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带来发展方式的变革,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因此,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趣大增。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的讨论已经比较充分,但时代在发展,供应链管理也出现了新特征,因此,进一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就供应链特征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

1.定义

供应链管理概念产生近40年来,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大量定义,虽表述有所区别,但都大同小异,典型的有以下几种。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马丁·克里斯多夫教授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管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以更低的成本传递给客户更多的价值[1]。在全球供应链界较有影响的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的定义是,供应链管理包括对涉及寻源采购、转换及所有物流管理活动的计划与管理。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与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及客户等渠道伙伴的协调与合作。从本质上讲,供应链管理整合了企业内及企业间的供应与需求管理。2001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其中给出了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在世界上可能仅有我国以国家标准的方式给出了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接纳和认识上的统一。

2.内涵

综合各种定义可知,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的管理,即对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活动进行的协调、整合、优化和控制等,因此存在着供应链商流、供应链物流、供应链信息流和供应链资金流。显然,物流管理仅仅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比物流管理的内涵更加深刻[1],外延更加广泛,立足更加高远。

3.功能

供应链管理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跨企业的管理。虽然CSCMP的定义及一些外国学者的定义都涵盖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但本文认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范畴,不是供应链管理的功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上下游单个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协同、共享问题,主要功能包括:

第一,制定供应链战略,包括供应链产品或服务定位、供应商管理、运营模式、资源配置、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战略。第二,确立供应链企业定位,包括上下游定位(反映业务分工和供求关系)、主次定位(反映核心、配套及第三方属性)、层级定位(反映服务的企业层次和范围)、区域定位(反映国别及区域属性)等。第三,优化供应链配置,包括对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活动所需的网络、库存、接口、流程、设施设备、人员、资金、信息等供应链运营要素进行规划、合并、共享、协同、重组、外包等优化配置。第四,协调供应链运营,包括运营过程监控、协调调度、绩效控制、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

4.构成

供应链盘根错节,构成十分复杂,如果不做深入研究,很难看清其全貌,从而会导致供应链管理虚化。为了便于研究和管理,一些文献设计了供应链的渠道图[13],但仅凭这些图无法深入了解真实的供应链的构成。本文认为,必须进行供应链图谱(supply chain mapping)分析,画出供应链供给图、企业生态图、资源图等三张结构图,这样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构成,从而更有的放矢地进行供应链管理。

图1 供应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关系

第一,供应链供给图。根据所分析的供应链的供给类型,比如产品或者服务,将其进行逆向拆分,直到不能再拆为止,按照组装顺序画出产品或服务供应链构成图。第二,供应链企业生态图。按照供应链供给图,列出对应于被拆分的产品或服务组成部分的所有可用的制造商或供应商资源,明确核心企业,从所有可用企业资源中确定上下游企业,根据供应链供给图确定上下游企业不同层级的配套供应商及第三方平台企业,画出供应链企业生态图。第三,供应链资源图。根据上述两张图,列出对应的工厂、销售点、物流节点、库存节点、运输路径、信息传递路径等,画出供应链资源图。

国内外领先企业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及供应链资源数据库,同时通过以上三张图,可以描绘出供应链的完整结构。供应链由核心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构成,根据产品或服务复杂程度不同,上下游企业的数量有所不同。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时,上下游企业数量较多;销售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时,供应链上下游数量较少。上下游企业都有若干层次的配套供应商提供不同层级的配套产品或服务,所有供应链企业都需要功能性或综合性服务平台企业提供第三方服务平台。上述企业共同构成复杂的供应链生态,以供应链为对象的管理远比以单个企业为对象的管理复杂,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因而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5.供应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关系

供应链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横跨产业链;产品或服务沿着供应链方向不断增值,形成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供应链是魂,产业链是根,价值链是本;供应链管理的地位介于企业管理(微观)和产业管理(中观)之间;供应链管理是产业发展和价值链实现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的产业政策,旨在推动产业结构从价值链低端转型升级到中高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供应链管理作为新动能,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起着核心作用。

(二)供应链管理的新特征分析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学者们一直在研究供应链管理与一般企业管理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14]。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供应链管理也表现出新特征,包括整合与优化并举、专业化与一体化结合、供应链平台融入供应链生态、从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治理扩展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快速升级。

1.整合与优化并举

供应链管理兴起后,人们认识到企业以供应链为单位配置资源可以降低成本,增强韧性,提高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企业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加入供应链,不加入任何供应链的企业不可能持续生存,即使企业不主动加入供应链,也不得不被动加入,因为企业只要有客户和供应商就形成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兴起后,认识到供应链重要性的企业都会主动加入供应链。加入供应链后,多个以前自成体系的外部企业变成一个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成员,这时,在供应链系统内部可进行资源、流程的整合和优化。整合的目的是打破企业边界,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合理使用供应链所有运营环节、所有功能性活动所需的所有资源、流程等;采取的形式包括共享、共用、合并、兼并等。优化的目的是打破企业边界,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合理规划供应链所有运营环节、所有功能性活动所需的所有资源、流程等;采取的形式包括简化、协同、调整、重组等。整合与优化各有侧重,两者结合,可以提高供应链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要动态进行,不能一劳永逸。只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或资源产生变动,就要重新进行整合和优化,因此,跨国公司都将供应链管理部门作为常设机构。

2.专业化与一体化结合

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实行专业化,竞争越激烈,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因为只有更加专业化的企业所提供的更加专业化的产品或服务才会受到伙伴的青睐。在采购、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所有活动中都需要专业化。将上述专业化的公司按照供给与需求关系整合在一起,再对其资源与流程进行优化,就形成了一体化的供应链。这个由专业化的公司组成的一体化的供应链的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竞争力就可以得到提升,因而加入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优化供应链、实施供应链管理,就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要途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容易对一体化或者前文所述的整合造成误解,认为一体化或整合就是要对企业进行产权合并,从而令当事企业因为害怕利益受损而产生抵触。事实上,一体化或整合除了产权合并这种形式以外,更主要的形式是资源共享共用、网络优化、流程重组、运营协同等。一体化和整合并不是要消除供应链的上下游,不是要消灭配套供应商,也不是要自建供应链平台,更不是要消灭供应链生态,而是要在供应链的旗帜下发挥供应链生态中各类企业的专业优势,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作共赢,共同成长。

3.供应链平台融入供应链生态

对于复杂的供应链系统,比如汽车、飞机、高铁、工程机械等大型装配型产品的供应链,其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形成的主供应链所拥有的配套供应商一般有3~7个甚至更多的层次(主供应链的直接配套供应商为第一层,依次类推)和级别(指配套供应商的辐射范围,如当地、跨区域、全国、全球等)。如三一重工有5级配套供应商,每个层级的每个配套供应商都有以自己为核心的供应链,其中还衍生出为配套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形式不同层级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电商平台、第三方物流平台、第三方信息平台、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等),不同层级的平台服务一定层级的配套供应商。上述复杂的供应链企业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供应链体系,如图2所示,这是休戚与共的供应链生态,供应链生态管理也是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重要任务。由于中国的供应链生态充满活力,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就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挑战。

4.从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治理扩展

图2 供应链生态

过去20年来,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仅出现了大量专业化的供应链公司,而且本土成长起来的许多领先的传统公司及新兴公司都设立了供应链管理职能部门,其供应链管理水平已与国际接轨。这些公司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如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建工、上汽集团等;外向型企业,如华为、海尔、联想、美的、TCL、比亚迪、吉利等;互联网公司,如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物流公司,如京东物流、中国邮政、顺丰等。处于日趋激烈竞争环境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还将不断提升。更令人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层面广泛推行的供应链管理正在影响着中央政策。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巨大潜力,并开始利用供应链管理思维来进行国内供应链治理,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治理,这是政府治理的一个重大进步。2017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17个重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系统部署了中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把供应链纳入国家决策视野,标志着我国进入供应链治理时代。

5.供应链管理技术快速升级

供应链管理兴起后,我国先后出现新的跨企业的生产及销售组织和管理模式,如大规模定制、智慧工厂、电子商务、新零售等,创造了新的供应链生态,配合组织和模式创新,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得到普遍应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应用的ICT主要包括条形码、互联网、EDI、EPOS、ECR、QR、ERP、JIT、DRP、RFID、GPS、WMS、TMS等技术,以解决供应链信息化问题(供应链信息孤岛、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透明性差、过程不可监控、结果不可追溯等)。2000年以来,供应链技术进一步发展,主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SaaS、Paas、IaaS等技术,解决供应链全过程全要素实时的信息识别、传输、存储、分析、利用问题,并基于ICT大力挖掘数据价值,促进了跨企业资源及流程的整合、调度与优化[15]。2012年以来,无人化(无人机、无人车、无人港、无人配送中心、无人商店、无人工厂等)、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速产业化应用,使我国采购、分销、零售领域的供应链技术水平跃上了新台阶[16],有的已经成为国际领先技术。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供应链技术应用,特别是ICT的应用,覆盖了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功能性活动,以及各个层级的供应链平台和供应链生态,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协同度、整合度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了许多产业智慧供应链的发展。智慧供应链将会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四、供应链管理新学科

(一)兴起背景

供应链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具有新的特点,造就了新的学科。供应链管理在产业界的兴起,对学术界提出了需求和挑战。一方面,学术界应该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结合中国供应链管理发展实际,总结中国供应链管理经验,讲好中国供应链管理故事,在跟踪、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整合、技术改进、理论原创,形成本土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引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正逐步逼近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将要占据全球供应链制高点,掌握全球供应链主导权,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社会,都需要大批懂得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高端人才。近几年,我国企业、政府和社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也呈现出旺盛需求,但是国内供给不足。目前,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大部分都设置了供应链管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项目,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热门专业之一,因此,我国应加快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新动能。2017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商务部曾建议我国高等院校设立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为企业输送供应链管理本科人才。教育部2017年开始批准高校备案设立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到2019年,全国已有25所院校开设了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将有更多高校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面对来自产业发展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国需要尽快建立供应链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大学和教授们正在为此而行动, 实际上,我国建立供应链管理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大学开设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只是应对供应链管理在产业界兴起的一种反应,但这远远不够。供应链管理不是产业界遇到的一个暂时的现实困难,而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长期需求,是中国参与全球供应链治理、占据全球供应链制高点的战略需要,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需要。因此,设立一个本科专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应该是批量培养供应链管理本科、研究生系列人才,不仅仅是人才培养,还要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体系的整体设计上来支撑产业界的供应链管理需求,并对我国学科专业体系进行相应调整。本文提出建立供应链管理学科的相关设想,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并借此引起大家对我国供应链管理学科建设的讨论。

(二)设置目的

我国已经在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供应链管理专业,本文认为我国还应该在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设立供应链管理学科。设立供应链管理学科的目的是,应对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供应链管理高端人才提出的急迫现实需求和重大长远需求,为中国占据全球供应链制高点、主动参与全球供应链治理提供高端人才保障,促进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供应链管理学科是涉及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新兴学科,应该大力发展。

(三)学科定义

供应链管理学科是以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营环节及其相关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营活动所需的所有资源、流程为研究对象,以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以资源配置合理、运营协同、流程优化、成本效率优化为目的,研究供应链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运营要素的预测与规划、整合与优化、调度与控制、配合与协同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不同目的,可以对此基本定义进行适当修改,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研究目标。

(四)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供应链管理需要回答源自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如下主要问题:供应链有何特点,供应链如何构成,供应链有何运行规律,供应链管理有哪些原理和方法,供应链渠道如何优化,供应链网络如何优化,供应链平台如何建立,供应链成员如何博弈,供应链关系如何处理,供应链如何治理,供应链接口如何设计,供应链库存如何优化,供应链战略如何制定,供应链风险如何防控,供应链资源及流程如何整合,供应链绩效如何考核,供应链有哪些技术以及如何应用,智慧供应链如何实现,供应链金融如何开展,绿色供应链如何实现,跨境供应链如何运营,全球供应链如何构建,供应链趋势如何,等等。上述问题的背后都反映出相应的科学问题,而要解决这些科学问题,需要依靠现有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但单凭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还无法完全解决这些科学问题。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和产业管理、经济管理,需要新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因而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学科设计,这就是需要设立供应链管理学科的科学背景。

(五)学科层次

供应链管理涉及不同的管理任务,根据管理及决策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底层,负责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运营环节及其相关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运营活动所需的所有资源、流程的日常运营决策与具体运营执行;中层,负责供应链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运营要素预测与规划、整合与优化、调度与控制的决策及具体运营,以及供应链技术开发;高层,负责供应链资源配置、战略协同、战略资源调度、风险防控的决策及运营等。从人才培养角度,结合我国的学位体系,可以从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进行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从科学研究角度,可以分为运营层面的方法、模式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层面的战略发展、体制机制设计、资源配置、风险防控研究,以及理论层面的规律、原理及对大量科学问题的研究等。供应链管理学科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完整体系。

(六)学科结构

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对象、内容、手段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宜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硕士层面。可以设立供应链管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以专业型硕士为主,学术型硕士为辅。学士和博士人才培养应控制规模,学士和硕士充实企业供应链管理一线,博士充实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形成纺锤形的供应链管理学科结构。

(七)学科属性

供应链管理是新兴交叉学科。之所以是新兴学科,是因为该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由于供应链管理的兴起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学科,产生的历史很短,但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已经开展大规模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活动,但学科标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没有来得及引入供应链管理。之所以是交叉学科,是因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该学科的主体是管理学,但该学科还涉及资源配置等经济学问题,涉及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工学问题,涉及网络优化等理学问题,多学科交叉为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可能。供应链管理学科建设的关键,在本科层面是要处理好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专业及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等专业的关系;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面,是要处理好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的关系。

(八)学科分类

关于产业或学科,我国有着各种分类标准,产业发展最能体现国家发展需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在产业界的兴起,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首次将“供应链管理服务”列为“综合管理服务”中类下的一个小类。国家发改委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新增了3处有关供应链的目录:在“现代物流业”中加入“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在“工业服务业”中加入“供应链服务”,在“商务服务业”中加入“供应链管理服务”。这说明供应链管理已经在国家产业发展层面有了自己的位置。但学术界的相关标准未能及时反映产业发展进展,作为我国学术界最重要的学科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该标准共有5个门类、62个一级学科、748个二级学科、近6 000个三级学科,但其中在三级学科中都没有“供应链管理”的位置。该标准十分重要但已严重滞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至今还按照该标准组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申报和评审,已经严重影响学术创新,该标准急需进行修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8年4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中也没有列入“供应链管理”,但在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供应链管理”在列。以上情况表明,“供应链管理”在产业层面获得了高度认可,但学术层面相关标准和目录没有及时跟上供应链管理的产业发展步伐。在人才培养上,本科层次已经设立“供应链管理”专业,但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层次还没有设立单独的学科点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因此,我国在学科分类、学位授予、人才培养等方面应尽快向产业发展看齐,将“供应链管理”学科纳入标准和目录。

(九)学科框架

供应链管理学科由源自本学科、源自其他学科但主要针对或应用于本学科、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产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原理构成本学科的基本框架,现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供应链管理学科建设可以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新学科,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但学科标准、学位授予及人才培养目录却严重滞后。实际上,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有专家从事供应链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取得高度一致,但供应链管理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2000年前后引进供应链管理理念,时间稍晚于国外,但我国加入WTO后供应链管理迅速兴起。我国供应链管理源自物流管理,但供应链管理比物流管理的层次更高,内容更多,难度更大。目前,国内一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当。

第二,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外来压力和国内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内生动力,两者共同作用使得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被赋予重大使命,国家已经将供应链管理纳入国家治理范畴,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我国下一步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重大事件激发了人们的供应链安全和忧患意识,必须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韧性,保持供应链稳定。中国的供应链稳定与否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否密切相关,中国外贸依存度高,因此,在出现重大供应链风险的事件中,中国要通过供应链管理加强供应链风险防控。

第四,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同,供应链管理带来的价值是,能够提高现有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拥有新特质,包括整合与优化并举,专业化与一体化结合,供应链平台融入供应链生态,从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治理扩展,以及供应链管理技术快速升级等。基于这些新特质,供应链管理能通过不断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因而,供应链管理具有很好的长远发展前景。

第五,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发展在国家产业目录层面已经有确定的地位,但学术领域没有跟上产业领域的步伐,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需要加强学术研究,以指导实践发展。同时,供应链管理学科在现在学科体系中没有位置,供应链管理学科还没有建立起来,设立供应链管理学科势在必行,为此需要对相关国家标准和目录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由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下一步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国家应将供应链管理纳入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范畴,政府部门应协同出台全方位支持供应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新动能的作用。

第二,鉴于中美贸易战及围绕全球供应链主导权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中国遇到的全球供应链风险越来越大,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全球供应链重构相关规划,减少关键产业、关键原材料、关键产品、关键技术对美国及相关国家的依赖;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补齐国内供应链短板,全力构建上述关键产业、关键原材料、关键产品、关键技术国内供应链闭环。

第三,尽快修订2009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建议在一级学科“630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630.50管理工程”中增加三级学科“630.5065供应链管理”。

第四,尽快修订2018年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建议在一级学科“12管理学”下增加二级学科“1206供应链管理”;建议同时修订2018年版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增加专业学位点“1257供应链管理”。

第五,尽快完善“供应链管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标准,加大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理顺供应链管理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关系;加强对国外供应链理论、技术及最佳实践的跟踪、引进、消化、吸收,通过知识整合、技术改进、理论原创,形成本土供应链管理学科理论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引领我国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转创君
企业概况
联系我们
专家顾问
企业文化
党风建设
核心团队
资质荣誉
领导智库
专家库
公司公告
加入转创
战略合作伙伴
质量保证
咨询流程
联系我们
咨询
IPO咨询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投融资规划
企业管理咨询
人力资源管理
风险管理
竞争战略
集团管控
并购重组
家族办公室
资产管理
股权设计
企业管治与内部审计
企业估值
价值办公室
内控咨询
投资银行
管治、内控及合规服务
法律咨询
服务
管理咨询服务
投融资规划
人力资源
资产评估服务
会计服务
科技服务
资质认证
ESG服务
商务咨询
转创法信
内部控制服务
转创投服
金融服务咨询
企业服务
财会服务
翻译服务
财审
金融会计专题
财税中心
国际财务管理
税务师事务所
财税法律服务
会计中心
财务咨询
内部审计专题
审计创新与全球化
代理记账中心
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智库
审计中心
审计及鉴证
专项审计
审计工厂
审计咨询服务
金融
纳斯达克
并购交易服务
北交所
IPO咨询
深交所
上交所
直通新三板
董秘工作平台
独立董事事务
SPAC
资本市场服务中心
澳洲上市
加拿大上市
香港联交所
新交所
金融分析师事务所
合规
合规与政府管制
企业合规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法证会计与反舞弊
反洗钱与制裁合规
反垄断中心
企业合规管理咨询
合规中心
转创全球企业合规
合规律师事务所
金融安全与合规
海关及全球贸易合规
ESG合规
反欺诈中心
合规中心(产业)
知识产权合规专题
私募股权基金合规
ESG
绿色金融
ESG环境
监督中心
ESG社会
监管中心
全球ESG政策法规
ESG咨询
ESG治理
CRS中心
ESG中心
纪检监察
SDG中心
政府管制
法信
信用中心
知识产权
诚信中心
估值分析
转创信评
资产管理
内控中心
征信中心
转创评值
资产评估事务
金融估值
数据资产评估
信用研究
管理
并购重组
转创国际企业研究所
创新创业
转型升级
投融资规划
管理咨询
企业管理可持续
环境评价与双碳计划
人力资源
咨询与战略
转创产研
法律
刑事法律服务
资本市场法律服务
财税金融法律事务
转创国际合规律师
民商事法律服务
人力资源与劳动法律
公司法律服务
转创法信事务所
科技与知识产权专题
风险
警察中心
危机管理
金融风险专题
风险管理中心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法律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师事务所
国际风险研究
风险管理咨询
风险中心
黑客中心
风控中心
操作风险专题
安全中心
转创
转创深圳(深莞惠)
转创广佛
转创系统
转创梅州
客家经济
转创珠三角
转创潮州
转创网校
转创厦门
转创国际汕头
转创揭阳
转创国际研究院
中国转创科学院
18318889481 17875936848
在线QQ
在线留言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留言板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