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 安全企业管理 制造企业管理 卫生企业管理 企业转型升级 工程企业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 医药企业管理 电力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 食品企业管理 工业企业管理 软件企业管理 能源企业管理 汽车企业管理 环保企业管理
粤港澳大湾区 消防企业管理 转型升级 装配式建筑 并购重组动态 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转型升级 教育转型升级 外贸转型升级 能源转型升级 地产转型升级 制造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转型升级 服务业转型升级 产品质量管理 产业科技管理 环境监测
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加速变革,绿色供应链作为一种同时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各国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2020 年9 月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1]。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企业贯穿于国民经济的整个产业链,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都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推进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由于传统供应链缺乏对环境管理的有效协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难以系统地实现对环保进行协调统一,在当前国内外双重竞争压力下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绿色供应链”一词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提出,是贯穿于企业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仓储运输、消费使用乃至最终的废弃物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2]。制造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引入绿色环保理念,一方面需要坚持做好自身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扩大对社会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提升企业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效率,以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促成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
2017 年12 月正式实施的《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GB/T33635-2017 标准),规定了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的、范围、总体要求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的策划、实施与控制要求,是我国首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国家标准。2021 年3 月正式实施的《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规范》(GB/T39257-2020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流程、评价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这与已有国家标准《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相配套,为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自我评价或第三方评价提供指导和标准依据,对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和改进都具有重要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3]。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想要在国际越来越严格的准入环境下绝境逢生,必须以更加精细的顶层战略部署绿色供应链管理规划。
传统供应链管理仅关注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尽管同时也关注到资源的节约问题,然而却只考虑到企业内部活动的运营成本;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则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融入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强调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者的统一。
传统供应链管理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等构成要素,是一个从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一个单向过程;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则是在这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扩展到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企业外部管理活动,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处理商,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到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
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主要是原材料、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流动;而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不仅存在于这些产品的流动,还包括了“绿色”的流动,如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绿色供应链的正向与逆向物流构成一个“封闭式”的供应链,增加了产品及回收再利用的环节和回收处理商。
传统供应链管理主要注重效率、成本与服务水平,消费模式通常以产品为中心,强调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以提高市场份额占比;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则是倡导低碳经济与可持续消费生产模式,消费模式更注重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等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制造企业的迅速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与供应到产品的制造、包装、运输、销售等每一环节都可能产生巨大的环境污染,解决产品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需要从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考虑和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关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发挥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上的核心主体作用,激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实现社会环境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旨在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优化生产流程和物流运输,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4]。制造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够树立企业环保形象,打开市场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为我国制造企业提供了更多产品出口机会。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要求,许多国家都纷纷出台了严格的环保标准与技术条款,严格限制高排放、高污染等产品进口。在面对国内外碳排放管控严峻的情况下,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满足进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要求,还可以拓展国外市场,提升我国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到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提高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就需要从整个供应链全局的视角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个体经济活动[5]。绿色供应链管理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提供了新思路,如加强绿色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鼓励企业之间建立绿色供应链联盟,共同制定绿色供应链标准和规范,共享绿色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及费用共摊为目的,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然而绿色供应链在我国的普及率却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相关的激励政策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6],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很多制造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政府对绿色供应链的扶持力度不高,尽管提供了一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但这些措施往往难以满足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由于技术和资金等限制原因,这也使得制造企业缺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
供应商选择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企业环保意识的提升,这给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提供了帮助。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企业有可能过于依赖财务指标来评估供应商,而忽视了环保等非财务指标。制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如果只关注价格和质量,而忽视了对环保因素的考量,那么选择的那些环保标准较低的供应商,所导致的后续进程很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果长期与环保意识差、环保标准较低的供应商进行合作,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原材料供应滞后于生产的情况发生,从而降低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益[7]。同时,这也会影响制造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降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绿色产品的研发需要采用新的技术与原材料,这些技术和原材料的开发成本较高,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验证,这对于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技术壁垒可能会成为制约其绿色产品研发的瓶颈。制造企业绿色生产的前期资金投入压力巨大,而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实施绿色生产后企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8]。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绿色产品研发的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政策执行力度和效果仍有待提高。先进的绿色技术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基础和保证,现有绿色技术有待提升,技术创新难度较高都是抑制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的关键因素。
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绿色回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制造企业对资源消耗量庞大,绿色回收的实施对降低环境影响有着重大意义。我国绿色回收效率低下,很多企业和个人并未充分认识到绿色回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对绿色回收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不规范的回收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制止,如果回收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于参与绿色回收的消费者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影响了回收的积极性。由于回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回收,导致绿色回收的成本较高,回收处理难题较为突出。
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决定消费行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只关注价格和品质,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不足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还会加剧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一方面,绿色产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这使得绿色产品的研发投资回报期较长,制造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投资周期风险。另一方面,绿色产品需要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价格也相应较高,消费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价值衡量往往不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政府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双碳”目标的提出迫切地要求政府出台更加完善的激励政策,以便促进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首先,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营造有利于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政策制度,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其次,政府可以选择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试点,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最后,政府还可以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推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建立绿色环保的长效机制,这是推动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转型发展的有效保障。
制造企业应该建立明确的绿色采购与供应商评价体系,将环保因素纳入评估标准中。首先,关注供应商是否拥有环保认证,这是评估其是否具备绿色环保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其次,关注供应商是否采用节能、低碳的生产和运输方式,这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后,关注供应商是否有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案,这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制造企业需要通过对供应商的环保绩效进行定期评估,鼓励供应商采取环保措施,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切实从源头上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首要环节,并建立与供应商的稳定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进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选择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如果没有外界的资金支持,光靠企业本身很难自主实现绿色生产。首先,制造企业可以密切关注政府政策动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机会,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降低绿色产品研发投入压力;其次,制造企业可以与其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绿色技术和产品,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最后,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关注技术研发团队的建设,引进具有绿色产品研发经验的专业人才,提高研发团队的整体实力。
绿色供应链不仅包括传统供应链中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与销售等的正向物流,尤其还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实施绿色供应链最为关键的是解决绿色回收难题。首先,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回收活动,通过分类垃圾、回收利用等方式,共同推动绿色回收的发展;其次,构建废弃物回收利用试点,开发新型的回收设备和技术,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回收流程和管理方式,降低回收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最后,建立完善的绿色回收体系,精准对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和回收,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双碳”目标的战略部署应该多加以宣传教育,让更多的消费者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宣传教育是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环保活动、举办环保讲座、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可以让公众了解环保知识,从而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同时,制造企业也应该加强绿色产品的市场推广,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碳标签是一种显示产品碳排放量的标志,完善碳标签制度也是推动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碳标签的设立可以帮助消费者有效识别低碳产品,还可以引导消费者形成积极的绿色消费行为,从而推动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
“十四五”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制造企业贯穿于国民经济的整个产业链中,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都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双碳”目标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代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为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创造新的国内外市场机会。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虽然已经日渐成熟,但也亟待进一步完善,实现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转型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19055770号-4
Transverture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td, Guangdong Branch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尚层国际1601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2066号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东莞市大朗镇富丽东路226号松湖世家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